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高颖.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生论坛 · 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 高  颖 提  要 : 本文以四部汉译阿含经为主要依据 , 从心理学角度探索了原始佛教教义 。原始佛教认为 心性本净 , 被其执着妄动生出的有为心法染污 , 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结构和心理机能 , 即由眼、耳 、 鼻 、舌 、身 、意五根和触 、受 、思、念 、意 、识等功能构成人类有情的心理整体 ; 根据这些结构和机 能对修行解脱的作用 , 分为染污烦恼和善心净法两种 , 并以后者对治前者 。修行者借助这些心理机能 修习戒 、定 、慧 , 依靠止心、观心、勤修习心这三个原则 , 达到止息心念妄动 , 离欲解脱的目的。 高颖 , 1975 年生 , 四川大学 “985 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 士生 。 主题词 : 原始佛教  心  心理   原始佛教 , 指的是从释迦牟尼觉悟之后在鹿 甚至说 , 就是烦恼本身 。而那个最真实 、最清净 野苑初转法轮开始 , 其灭度后一百年左右 , 部派 的永恒的心则被隐含在这些烦恼执著之中 , 即是 佛教兴起之前的这段时间。其间的教理以释迦牟 《长阿含经》所说的 “净心”。 尼本人在世时的说教为主 , 后人集结为四部阿含 原始佛教的教义围绕着心的这两种看似矛盾 经 。佛陀说教的根本出发点 , 并不是单纯追寻一 的性质展开 , 四部阿含经对清净心所言甚少 , 大 种理性逻辑的完美理论模式 , 也不是回答当时印 部分笔墨落在了描述心识结果和作用上 。而这些 度社会的各种问题 , 而是帮助人解脱苦难 、断除 描述 , 无不以染污心为显义 , 以清净 自心为 旨 烦恼 、离苦得乐 。其最核心的内容 , 乃是为不同 归 。清净心与染污心不离不弃 , 不一不异 。例如 根器 ( 能力与气质) 的求法者指出一条解脱和自 杂阿含经有云 : 我超越之路 。用现代话语表达 , 就是建立一套包 众生常与界俱 、与界和合 。云何众生常 含了理论和实践的心理学体系 。概括言之 , 其教 与界俱 ? 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 , 善 义以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为特色 , 对人的心理机制 心时与善界俱 , 胜心时与胜界俱 , 鄙心时与 和心理结构做出了深刻隽永的解释 。 鄙界俱 。是 故 。诸 比丘 当作 是 学 : 善 种 ② 种界 。 心的重要地位与基本功能 佛教以 “蕴 、界 、处”三科统摄人的生活世 心是佛教的重要名相 , 是贯穿释氏教化的一 界 , 此处 “界”的所指 , 即为十八界 , 即眼、 个重要线索 。从四部阿含经表面上看来 , 佛教对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六 根 , 对 色 、声 、香 、 心的观点不甚明确 。“心”的梵语有两个 : Cit t a 味、触 、法等六境 , 而产生眼识 、耳识 、鼻识 、 或与 Hr d (或作 Hr daya) , 前者又作心法 , 指具 舌识 、身识 、意识等六识 , 六根 、六境与六识合 有攀援思虑作用的心理功能 , 类似于现代西方心 称为十八界 。心的性质可 以决定此十八界的性 理学所讲的具有认知和情感

文档评论(0)

勤劳的小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