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床表现(六)颈部淋巴结肿大 70%病人发生,发病后1-2天出现持续约10天 颈淋巴结肿大1.5cm以上 多单侧发生 非化脓性,触痛不明显 偶有颌下弥漫性肿胀,可能被误诊为“腮腺炎” 颈淋巴结肿大 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损害(冠脉狭窄或冠脉瘤),少数 可有心肌梗死。 *心脏表现 间质性肺炎 无菌性脑膜炎 消化道症状 关节炎等备注 *其他表现 --血液学检查:WBC↑,中性粒细胞↑和核左移;轻度贫 血;2-3周时血小板↑;急性期反应物(CRP,SR)。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 IgM↑,IgE↑; CIC↑; IL-6↑,IL-1↑,TNF-α ↑。 --心电图:ST-T改变,心动过速,心肌梗死图象。 --胸片:肺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影,心影可扩大。 --超声心动图(2~3周):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增大, 返流;可有冠状动脉扩大,狭窄和瘤形成。 --冠状动脉造影:可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 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瓣、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冠状动脉病变(CAL):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 *超声心动图: 正常心脏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和主动脉 图片 示意图 图片 示意图 儿科学课件 川崎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主讲:XX市儿童医院 提 纲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病 理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 治 疗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提 纲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病 理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 治 疗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 1967年以前称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1967年日本川崎(Tomisaku Kawasaki)报导 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裔儿童为多见 日本小兒科教授川崎富作於1967年 *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导;发病率逐年增多,呈散发或小流行; *5岁以下占80% ,平均年龄1.5岁; 男:女=1.5:1 *20%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继发性心脏病居首位; 提 纲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病 理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 治 疗 6 诊断与鉴别诊 断 5 病 毒 细 菌 其他 遗 传 立克次体 川崎病 多种病因 感 染 易感人群 (遗传学背景) 异常免疫反应 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 微生物超抗原(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红斑毒 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激活具有遗传易感性患儿的T细胞,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免疫性损伤 发病机制 APCs T cells T cells MHC TCR B7 CD28 CD40 CD40L Ag 超抗原学说 TCR Vβ2 chain Ag mimic MHC Superantigen Ag:抗原, Super-antigen:超抗原,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TCR:T细胞受体 TCR V β chain: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 发病机制 Superantigen 超抗原 ↓ T 淋巴细胞↑(凋亡↓) ↓ IL-1,IL-6,TNF-α↑( P53↓) ↓ ↓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 ↓ 自身抗体 ↓ ↓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因子 ↓ ↓ 粘附分子(ICAM-1,ELAM-1,MHCII) ↓ ↓ 血管壁损害 发病机制 提 纲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病 理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 治 疗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血管炎,累及小、中、大动脉,易累及冠状动脉 *Ⅳ期:7周~数年,血管内膜增厚,出现瘢痕, 阻 塞的动脉可再通。 *Ⅲ期:4~7周,中动脉发生肉芽肿,冠脉部分或完 全阻塞。 *Ⅱ期:2~4周,主要影响中动脉,弹力纤维及肌层 断裂和坏死,血栓形成,发生动脉瘤。 *I期:1~2周,大,中,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白 细胞浸润和水肿;以T淋巴细胞为主。 提 纲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 制 2 病 理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 治 疗 6 诊断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