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oc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 综观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一直没有明确规定。然而,鉴于犯罪是一种给被害人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精神损害的社会危害行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领域理应确立并完善这一制度。本文通过阐述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构成要件、赔偿范围以及我国立法现状等几方面问题,旨在探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相关方面的发展趋势及缺陷,并对加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司法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使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能够得以确认及完备起来,更加全面地保护公民的精神权益。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构成要件 赔偿主体 赔偿范围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注重维护自身的精神权益,精神损害赔偿成为我国理论界、司法界以及广大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法律热点。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在1986年制订《民法通则》时候建立起来的,到现在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它的出台和问世是我国人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根据有关教科书和论文资料可以看出,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对自然人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人格权进行不法侵害,造成的非财产性的损害,后果严重,而由被告人承担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注释 注释: [1] 李海滢.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长白学刊.2001.4.43 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仅仅适用于民事侵权案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法制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也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在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1日颁布的了《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后,学术界一时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该批复有悖于保护人权,特别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二次会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修正案后,学者们更是认为人民法院应该支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因为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中把赔偿范围限定于“对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或财产损失”,这样就把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导致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全面的保障,与宪法所规定的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不相吻合的。 有鉴于此,我国的立法必须从国情与民情出发,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述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概念的界定 我国台湾著名学者曾世雄先生认为,精神损害包括三个层次: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精神损害。最广义的精神损害包括一切心理或生理上的痛苦,也包括低层次的不快或不适;广义的精神损害包括不涉及财产之增减但是可以感觉到的痛苦;而狭义的精神损害是指,“损害赔偿法对于非财产上损害之赔偿另有规定,广义之非财产上损害中仅符合损害赔偿法规定要件之部分”,即精神损害与非财产上之损害或者“抚慰金之赔偿”的基本含义相同。[2] [2] 曾世雄.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18 曾世雄先生的观点是十分科学的。首先,界定了精神损害的概念范围。精神损害是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损害,它属于心理上的痛苦、疼痛。心理上的损害是对人的精神活动的损害,这些损害与财产的增加或减少并无直接联系,因此属于广义上的精神损害。其次,界定了精神损害的主体范围。精神损害是对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精神利益的损害,直接表现为非财产性的损害,其根本特征在于无形性。对这种利益的侵害不能以权利主体是否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人身(生理的和心理的)为条件,也不以权利主体是否有财产为要件。也就是说,除了公民外,法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以及非法人的组织等权利主体也可以成为精神损害的被害人。[3] [3] 陈中泽.论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5.445 因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就变得十分明晰,即权利主体因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而产生非物质(非财产)上的损失,从而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的一种责任承担形式。它的实质是对受害人所遭受的非物质(非财产)损失即精神损失进行赔偿。[4] [4] 同上。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与单纯的民事侵权案件精神赔偿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是由刑事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后者是由民事侵权行为引起的;其次,前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上有双重身份,侵犯了刑事和民事双重法律关系;后者的行为主体是单一的,侵犯的也只是单一的民事法律关系;再次,前者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