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部复习资料文学文本细读法讲演录 2008.docx

北大医学部复习资料文学文本细读法讲演录 2008.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文本细读法讲演录 2008-02-24 16:48:53| 开头的话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文本细读 第一讲 文学文本细读的多种范式 一, 汉代经生的细读——微言大义和穿凿附会 二,六朝文士品诗评文——印象主义的细读 三,明清评点家的细读 四,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 五,一个个案——熊秉明的细读 第二讲 词义的诠释和语感 一,咬文嚼字 二,词义和语境 三,文学语言的形式美 第三讲 诗歌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诗细读举例 二,中国新诗细读举例 三,外国诗歌中文译本细读举例 四,诗艺鉴赏举例:比喻,象征,意象叠加,诗眼。 第四讲 小说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代小说细读举例 二,法国和俄罗斯十九世纪心理小说细读举例 三,英法意识流小说小说细读举例 四,小说技巧鉴赏举例:叙述角度,叙述节奏,话语模式。 第五讲 散文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代散文细读举例 二,中国现代散文细读举例 三,外国散文细读举例 四,散文技巧鉴赏举例:腾挪开阖,虎头凤尾,排比铺张 第六讲 戏剧文学文本细读举例 一,中国传统戏曲剧本细读举例 二,中国现代话剧剧本细读举例 三,莎士比亚剧作细读举例 四,戏剧文学技巧鉴赏举例:戏剧冲突设置 人物语言特性 结束语 好诗不厌百回读,细读深思乐无穷 开头的话 同学们,我们这学期开设的这一门课程,名称叫做“文学文本细读”,这门课程将要和大家讨论的内容是什么,“文学文本细读”又是什么意思呢?呢?讲到文学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看作一种文学教学方式,二是看作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程式,三是看作一种文学阅读态度。我们这门课程的设置和进行,属于第一种理解。作为阅读态度,休闲的阅读可以是随意地浏览,研究的阅读应该是细读——这是第三种理解。细读要掌握方法,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这正是本课程的内容。我们的课堂上将要谈到的,主要是第二个方面。 平常说到“读书”,人们往往认为就是用眼睛看印在书上的文字,就是一种通过视觉活动而理解的思维过程。古代儒生把读书生活诗意化,道是: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照这样说,读,就是在日光下或者灯光下看书。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也是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他干脆把读书叫做“观”,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叫做观文者,披文入情,就是披览文字,从文字表达的“波”,追溯到作家内心那个“源”,进入到作家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深究起来,以上的说法并不精确,并不全面。其实,文本之“读”,特别是文学文本之“读”,包含了看和听两种接受方式。文学文本传达到接收者那里,一种可能的途径,是经由讲说或者吟诵让接受者听到。古来民间讲说故事,现代的诗歌朗诵会,广播电台里的文学节目,就是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相比过去而言,近年来,说书、朗诵活动减少了。文学接受,最常见的,的确还是读者阅读文字文本,也就是读者用眼睛看摆在面前的那本书,看书上的印刷符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在文学文本细读中无足轻重。语音是文学文本的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诗歌以及散文和戏剧文学都很重视语言的音韵协调。读者在用眼睛看书的同时,还需要动员起内部听觉。精确地说,无声为“阅”,有声为“读”,读,才能感受作品的音位层次。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要讨论的。总之,细读中的读,读文学文本,是运用视觉和听觉,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一种接受过程,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读,有快慢和粗细之分。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五行俱下”、“七行俱下”、“十行俱下”,或者说“一目十行”,总之是说这种人读书非常之快。在文学受到高度重视的梁代王朝,据《南史》说,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 《梁书》本传说编《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俱下,过目皆忆。”这些都属夸张之词,不过是形容那些人天资超众罢了,不可信为实有其事,更不可效法。文学欣赏、文学接受,还是要下真功夫、笨功夫。所谓真功夫、笨功夫,首先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知道唐代“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破”字,有的注释家认为是反复阅读使书页卷折破损,类似于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筋多次磨断了。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诗说道:“文须字字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潮起潮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