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漳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PAGE PAGE 7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与历史名称规划研究所 2001.1 (一)历史沿革简述 漳州,得名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辖区大略相当于现在漳浦、云霄、诏安和东山诸县。尽管作为州治之所,历经一千三百余年屡次变迁,但始终和今日漳州辖区范围基本一致。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漳州属“七闽”地;秦汉时属会稽郡,县署在东冶(今福州);三国两晋时漳州市域属晋安郡的晋安县和义安郡的绥安县;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漳州辖地属晋安郡(后来的建安郡)龙溪县地。 隋亡唐立,陈元光于公元686年被任命为漳州第一任刺史,为漳州后来成为一个发达的沿海膏腴之地奠定了基础。公元782年,柳少安任漳州刺史,他在巡视龙溪时,很赞赏龙溪的山川形势,认为是建州治的好地方。陈广荣继任后,于公元786年将州治迁至龙溪,即为今日漳州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始。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基本上承袭唐前旧制。到宋廷南渡,中原氏族为避乱入闽而至漳州者很多,使漳州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大的发展。元、明、清三朝,尽管漳州曾一度以月港取代泉州港而成为闽南重镇,但不久就被新兴起的厦门港所取代。明代不断有倭寇入侵扰乱,对漳州的经济发展破坏很大。随后郑成功抗清入闽,漳州城因战争死亡十几万人,使漳州进一步衰落下去,直至清末也没有很好的复兴。民国初年,陈炯明在漳州拆毁城墙,扩充马路,历时一千多年的城墙防御体系至此被拆除。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如兴建中山公园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 1987年漳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 通过本次规划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划定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健全保护措施;调整保护区用地性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达到保护文物、历史街区及其所在环境的目的;协调城市其它各项建设,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规划依据 《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建设部部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定。 (四)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1.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1)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至1998年底,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23处。其中中心城区内有国保1处,省保6处,市保38处。她们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菁华。其中 漳州石牌坊、陈元光墓、文庙大成殿、比干庙、浦头大庙、威惠庙、宫保弟、简大狮避难处等文物集中反映了漳州是台胞的主要祖居地,在闽台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古城格局 中国古代先民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在龙溪县时期,从漳州周围山川形势整体考虑,城市选址北依紫芝山(“自天宝发脉十二峰起伏南来”),南以丹霞山和南山为案山,“枕三台”、“襟两河”(北溪和西溪)。龙溪县的城垣,唐及以前无考。县城中轴线北起日华亭,中经龙文塔,南止南山寺,这是古龙溪县建城的基线。 宋初筑为子城,古称牙城,是官署所在地,周长4里,设6个城门,城外为居民区。大中祥福六年(1013年),竖木栅为外城,周长15里。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毁子城,改东西北三面木栅为土城垣,惟独南面阻溪。嘉定四年(1211年),始在东一面筑石城,高10级,长500余丈。绍定三年(1230年),续砌西南北三面城垣,高20级,周长3000余丈,辟7个门。 元至正二十六年(1394年),改建城墙,比宋绍定间缩小三分之一,唯南面临大溪如故,北面依山而壑,西南隅依山,城高2.3丈,城周长只有2173丈,保存东西南北城门,月城各周长50丈。 明洪武二十七年91394年)重修城墙,月城内外各建楼,设两个水关楼。隆庆五年(1571年),修城垣敌台及四城门月城。隆庆六年91572年),在城东南拆旧楼改建八角楼,名威镇阁。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因改建南桥露出三台洲,为此改南城门为三台,东城门名文昌,北城门名太初,西城门名太平。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郑两军交战,隳城所砌之石投之于海。顺治十三年(1656年),再筑城,周长1971.1丈,四城门各筑城楼。康熙八年(1669年),改南城门为时阜。康熙三十六年(1687年),修筑南城楼。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威镇阁,基与城齐,楼高出城六丈多。嘉庆十二年(1807年),修城垣。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修城垣垛口,窝铺及望楼炮台。 民国七年(1918年),粤军陈炯明进驻漳州,大兴市政建设,拆除古城墙,以古城墙石板铺砌街道路面和城南之九龙江江岸,古城墙仅存东城门一段。1996年,这段残墙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被完全拆除。 漳州城区作为州署所在地是从公元786年开始的,从公元786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