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预应力楼盖体系施工工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转向体外预应力楼盖体系在大跨结构中的施工工法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业主对民用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的梁、柱结构体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也给结构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需要设计及施工人员从另外的思路对结构形式进行创新和改善。 本施工工艺主要根据温州火车站项目中,设计所遇见的实际问题而来,本项目中二层候车大厅跨度30米。而根据建筑净高要求,此处结构构件与设备管道总体高度要求控制在2.7米以内,而设备管道高度就已经占有1.5m的高度。常规的混凝土梁、预应力梁、钢梁等做法均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设计中在此处采用体外预应力的形式,以楼盖体系作为结构所谓的上弦,以吊柱作为转向块,以高强预应力钢绞线作为下弦,通过楼盖、吊柱、边梁、预应力筋作为受力体系,承受结构的荷载。同时在混凝土梁与体外预应力筋中形成中空部分,用以设备管道布置,期望以此保证建筑净高要求。体外预应力梁布置方案定位通过5根混凝土转向块将预应力筋布置为5折线形式。 2、工法特点 2.0.1本工法存在结构跨度大、转向多、每转向块的预应力筋孔数多的特点。 2.0.2由于以混凝土吊柱作为转向块的受力构件,吊柱在楼盖以下,因此施工阶段吊柱的受力作为设计最不利的阶段,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因此吊柱和楼盖分开进行浇筑。 2.0.3由于吊柱和楼盖分开进行浇筑,因此需要预先把转向块固定在吊柱上,这意味着在后期穿筋过程中转向块不能够挪动,因此需要预先对转向块进行严格定位。 2.0.4由于转向块的数量多,并且每一转向块的孔数较多,因此需要在穿筋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编号并安排合理的劳动力进行穿筋,防止钢绞线相互扭结在一起。 2.0.5通过对现场进行实际测试以及通过计算手段方能够确定分级或分批张拉的方案。 2.0.6施工工艺先进、可操作性强、工序衔接紧密,工效高。 2.0.7技术含量高、质量容易保证,并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3、适用范围 本施工工法适用于跨度大、对结构层高要求严格、管道多且管道的尺寸庞大、轻巧型楼面等类似工程。 4、工艺原理 该工法以理论为基础,通过严谨的设计计算、合理的检测方法,首先确定结构体系,利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的优点,采用高强钢绞线作为受拉材料,利用楼盖作为上部受力构件,通过施加预应力的方案使得楼盖与预应力筋形成一个受力体系,同时根据结构跨度采用合理的分段方法,将楼盖中的肋梁分成5跨,采用六个转向系统,形成合理的五段直线。 整个结构的受力除了验算承载力以外,特别需要进行施工中楼盖挠度的验算、受拉验算、吊柱的承载力验算、摩阻力测试、张拉伸长值计算及测试等手段,确定最后的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以达到最合理的施工工序和最佳的预应力的效果。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 搭设平台模板→支座梁、支撑牛腿(吊柱)绑扎→体外组件放线、安装→平台梁板钢筋绑扎→体外组件位置矫正、固定→封模→隐蔽工程验收→浇筑吊柱混凝土→浇筑平板混凝土→体外预应力筋穿束→体外锚具安装→体外预应力筋张拉→锚固情况复查→切除多余预应力筋→防腐、封锚→模板拆除 5.2操作要点 5. 5. 5. 5. 5.2.5带有吊柱、转向块的混凝土浇筑方法:吊柱和楼盖宜分开进行浇筑,一般需要预先把转向块固定在吊柱上,这意味着在后期穿筋过程中转向块不能够挪动,因此需要预先对转向块进行严格定位,定位包括沿楼盖受力方向转向块必须保证一条线,平面中转向块的角度保证钢绞线整体穿束后与孔道平滑接触 5. 由于采用单根张拉钢绞线的施工工艺,而且未张拉钢绞线比较松弛,空拉长度会比较大,张拉到0.2σcon时的油缸移动量已达180mm左右,因此将测试方案改为直接装夹片正式张拉测试。分为6个测试工况:0.2σcon、0.5σcon、0.65σcon、0.80σcon、1.0σcon以及锚固后,测试内容包括:张拉控制力、钢绞线有效预应力、伸长值和锚固回缩量等。 根据设计图纸可知,。根据千斤顶标定的结果,张拉力x(kN)和千斤顶油压值y(MPa)的关系为:。 由此可以得到上述5个张拉工况对应的油压分别为:6.5MPa、15.7MPa、20.3MPa、24.8MPa和31.0MPa。 5.2.7张拉后预应力筋的留置长度以及若干年以后需要换索的端部构造措施(最安全简单的方案):由于张拉端处在结构两端,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立面的要求,钢绞线留置长度不能过长,但是为了保证后期换束的要求还必须留置出一定的长度,因此张拉的位置需要向前移动,保证留置的钢绞线的长度不影响建筑立面,但是由于截面削弱而需要设计院抗剪 5.2.8混凝土浇筑完成一周后(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以上)拆除吊柱及张拉端部模板,搭设穿筋平台,拆除、清理体外束穿筋障碍,预应力筋穿束。 5.2.9混凝土强度达到张拉设计要求时方可张拉,张拉前模板严禁拆除。 5.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