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我们的课程 学时:40(理论:28;实验:12);学分:2 目标:了解当代化学学科的概貌;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生活和工作中的化学问题。使广大的工科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必需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些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1)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2)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对化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兴趣;(3)注意实验安全。 理论部分:28时 重点学习内容:化学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能量的转换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及限度;由速率规律初步了解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用化学热力学原理对四大化学平衡展开讨论。 第一章 热化学 能源 3-4学时 第二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7-8学时 第三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8学时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及电化学 5学时 选讲材料 2学时 习题讨论课 4学时 具体安排见“教学大纲”、“教学日历” 实验部分:12时(6个内容); 第6周起开始实验课,各班注意周次及节次,具体安排第5周讲(带实验讲义)。 实验一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 实验二 污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测定 实验三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及缓冲溶液的性质 实验四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五 水的净化与水质检测 实验六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成绩分配比例 (总成绩以100分计算) (1)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5%; (2)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5%;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4)有3次缺课者,取消该生课程考试资格; (4)有2次缺席实验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 (5)两次不交作业者扣除总成绩10%。 作业:习题集 每章交一次作业(习题集答卷中编号题目),课代表收齐后交到为民楼739室(按学号、注明未交者姓名)。 教材: 《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编; 《大学化学习题》本校印刷 《大学化学实验》本校印刷 教材外参考书:《社会化学简明教程》陈平初,高教版 答疑安排:为民楼739 你要做的 上课前先预习。 听好每一堂课(事半功倍), 下课以后做好小结。做一定量的习题巩固课堂内容。习题以习题册为主(不要题海战术)。 考试题型: 判断题 选择题(可能单选也可能多选) 填空题 计算题(2到3题,任选2题) 大学与中学的不同 课程多 讲课节奏快 自习时间多 老师管的少 没有固定教室 “要我学” “我要学”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章程规定,一项资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获得,也可以由两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奖除了可以颁发给个人、两人或多人之外,还可以颁发给某一组织和机构。 按章程规定,获奖者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当年颁发的那份数额可观的奖金之外,还可以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由于诺贝尔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变化的,其基金所得纯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每项奖金的数额约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4.2万美元。此后,由于在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获利,诺贝尔基金不断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在逐年增长。80年代之后,每项奖金的数额增加到100多万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项奖金数额又有较大增长。例如,1993年每项奖金为67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84万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项奖金已增加到74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112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美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