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程项目管理经典案例.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项目管理绪论 ——经典案例导读 工程项目管理学是以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旨在 实现项目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早在我国古代,许多成功的项目建设案例就已经充分体现了这 一系统思想。 案例1:宋皇宫修复工程 宋真宗祥符年间,皇城开封失火,宫殿被全部烧毁,皇帝派大臣丁渭(962—1033),主 持皇宫修复工程,计划工期 14 年。丁渭经通盘筹划,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该方案 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的全局性与最优性观点。 首先,把皇宫前的大街挖成沟渠,用挖出的土烧砖烧瓦,从而就地解决了部分建筑材料 的来源问题;其次,再将这条沟渠同开封附近的汴水接通,形成航道,使用当时最经济有效 的水运方式运输建筑材料,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后,在皇宫修复后撤水, 再把碎砖废土等工程废弃物填人沟中,修复了大街。本方案使烧砖烧瓦、运输建筑材料与处 理建筑废物等三项繁重的工作任务都最佳地得到解决,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建造成本,可谓“一 举多得”。 该工程从1008 年开始修建至1014 年而成,实际工期7 年。 案例2 :都江堰水利工程 战国秦昭王时,约公元前256 年,蜀郡守李冰父子(生卒年不详) ,为治理水患,造福于 民,率众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系统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三个部分,如 图1 所示。 图1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1 .鱼嘴分水堤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迎水卧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为外江,是岷江主干 道,流向长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在东边山脚流向宝瓶口和飞沙堰,是人工开凿的引水渠 道,主要用于灌溉。由于内江河床略低于外江河床,枯水季节水往低处流,大部分岷江水流 进内江,经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内外江分流量约为 6 ︰4 。洪水期间,鱼嘴以上的河道弯 段使洪水/顷水势大部分流人外江。同时,弯道环流又迫使急流的底层水携带的沙石趋向外 江;内江由于弯道长,流速相对缓慢,流进的则是含沙量少的表层水,内外江分流量约为4 ︰6 。这样,鱼嘴的设计充分起到了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分四六、平涝旱的理想作用。 2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沙。飞沙堰高出内江江底 2m,堰长 240m,当内江水深度 在2m 以内,刚好全部进入宝瓶口,确保灌溉;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的水便 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到外江。更妙的是,飞沙堰刚好在内江水进入宝瓶口的急转弯处,内江洪 水越大,冲在东面山脚陡岸上所产生的回流越急,被托起的泥沙、卵石便会奇迹般地从飞沙 堰上面抛进外江,避免了宝瓶口和灌区的淤积。古时的飞沙堰是用竹笼和卵石堆砌的堤坝, 假若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3 .宝瓶口 宝瓶口处在内江的南端,是内江水向东流进成都平原的咽喉。它是在岷江东岸的玉垒 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凿的,因形似瓶颈而功能奇特,被称为宝瓶口。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 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当 内江流量大于300 m /s 时,不能及时通过狭窄的宝瓶口的洪水,便被拒之口外,迅速回流。 有口无闸的宝瓶口,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水灾害。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 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 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及绵阳、射洪、简阳、资阳、仁寿等市县近一万 平方千米,一千余万亩农田。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三个部分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兼有防 洪、灌溉、漂木、行舟等多种功能。该工程持续不断的岁修养护制度,使工程经久不衰,至 今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益。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完善的整体观念、优化方法和开放的、发展 的系统思路,即使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仍不愧是世界上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建设。 案例3 :灵渠水利工程 公元前220 年秦始皇向岭南发兵50 万,但向两广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遇到越人的顽 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于公元前218 年至214 年以卒 凿灵渠而通粮道。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见图2 ,从而连接 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潮起潮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