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及其功能 (一)班级的含义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称为班级。 班级既是一种社会群体,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群体,班级存在着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存在一定的群体角色、人际关系和群体氛围;作为社会组织,班级具有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组织目标、组织机构体系、制度规范等。因此,在探讨班级和班级教育问题时,可以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班级社会体系理论是欧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该学派把班级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注重对班级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着眼于班级和课堂的人际交往、角色体系、学生亚文化等的微观分析。班级集体理论则是前苏联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把班级看作是一个集体教育的组织,注重研究班级集体的社会特征、组织体系、组织活动、社会环境等问题,以及班级群体如何由自在群体向自为集体的转变[1]。此外,随着学校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国内外学者还尝试着从管理学角度,探讨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问题。 无论何种研究视角,都必须始终关注班级作为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关注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特殊性,特别是关注班级作为具有专门化功能的社会组织特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必须充分考虑班级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诸种外在因素,如社会信息、社区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文化等;也必须充分考虑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的诸种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组织体系、制度规范、组织活动、人际关系、群体氛围等。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在古代,虽然并未形成班级授课制,但已经出现班级的萌芽。我国古代的太学,就曾采用大班讲课的措施,无论宋代的三舍法,还是元、明、清各代的六斋法,基本上都是将学生按照学业程度,分为上、中、下三个学阶进行教学,且实行按照考试成绩依次升班的制度。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拉斯莫斯。他在1519年的一份书简中,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在一间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部分,分别安排在阶梯式的座位上学习。进行这种描述时,他借用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2]。 按照年龄阶段划分班级,始于15-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的学寮,如:法国的居也纳学院把学生分为10个年级,德国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分设9个年级,等等,这些都是班级组织的萌芽。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nius)。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个班级配备适合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过,受着专门化的师资所制约,这种班级授课制在实际中的普及极为缓慢,直到19世纪中叶,个别教学方式仍然盛行于法国和德国。班级授课制得到认可并加以推广,与国民教育制度的逐渐建立密切相关。19世纪前半叶,普鲁士实施以6-14岁儿童为对象的义务国民教育制度,即推行以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主张的同步教学法为基础的班级教学形式。1872年,普鲁士公布《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该规程鼓励多级小学,小学课程分上中下三阶段;同时规定,儿童80名以上者应设两个班级,120名以上者应设三个班级[3]。 在我国,采用真正意义的班级授课制,始自新型学校的产生和新式教育制度的萌发。到癸卯学制颁行之后,班级组织便逐渐开始成为我国学校中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的普遍实行,使得大面积的教育教学成为可能,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尽管在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经历了诸多变化,班级授课制却一直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班级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早已超越了其履行知识教学这一基本功能的范畴。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健全儿童人格、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等,都成为班级组织不可或缺的教育任务。不过,鉴于按照班级实施群体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如忽视儿童的自主性、较难照顾到程度差别和个别差异等,班级组织及其教育教学活动正在不断得到改进,如将群体教学与分层分类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 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教学作用,解决我国中小学长期存在的班级规模过大的局面,一些地区、一些学校正在实行“小班化”的教改实验。如自1997年起,上海市部分小学实行“小班化教育”。小班的学生数在19-28之间,按照抽签随机分班;教师采用语文、数学包班教学,每班配备2.5名教师,一名教师负责语文、数学的教学,一名教师任班主任并负责自然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