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越过离岸潜堤传递波特性试验研究-建国科技大学.PDF

波浪越过离岸潜堤传递波特性试验研究-建国科技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E-01 波浪越過離岸潛堤傳遞波特性試驗研究 指導老師 :黃清和老師 組員周聖祐: 江怡倩 洪子軒 林士程 建國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一、簡介: 本研究在建國科大土木工程系暨土木與防災研究所水工實驗室中一座 42m 長 x 1m 寬 x 1m 高,且具有吸取反射波功能之波浪斷面水槽,利用試驗方法將離岸潛堤放置不同定床斜 坡,並改變相對高度、寬度,探討在不同波浪條件作用下,有關波浪越過離岸潛堤後,其波 浪傳遞特性,進而研擬一具較佳消波特性之離岸潛堤最適斷面。 二、研究動機: 台灣海岸普遍發生侵蝕,海岸環境如何防禦,為當前海岸空間利用重要之課題。從物理 現象來看,波浪能量直接衝擊海岸,為造成海岸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消減波 浪能量於外海,為保護海岸免於侵蝕的一種防禦方法。「如何有效地防禦波浪及潮汐所導致 的海岸災害」是長久以來研究海岸工程學者、專家所專心致力的課題。過去防禦工法所經常 採用的結構物硬體工法,現場實測數據已經逐漸說明這些防護工法的不足,如堤趾的沖刷﹔ 突堤下游沙灘的侵蝕和堤體的沈陷或滑落﹔海岸結構物維護費用的增加等。 三、功能: 在近代的傳統的防禦工法中,海堤有著施工容易,防潮防浪的功能,但易造成堤前的反 射,使海灘容易消失。突堤能攔阻沿岸的漂沙使上游段不致產生侵蝕,但容易造成下游段沙 源的短缺,而使下游海岸產生侵蝕。離岸堤能於堤後會造成穩定的沙舌或繫岸沙洲,尤其是 離岸潛堤,更因保有維護景觀功能,仍目前最常使用的保護工法之一,惟沙舌或繫岸沙洲之 穩定性,取決於波浪越過離岸潛堤後,其傳遞波浪特性,故如何研擬一較具消波功能之最適 離岸潛堤斷面乃當務之急,使得探討波浪越過離岸潛堤之傳遞波特性試驗研究則有其必要 性。 四、特色: 離岸潛堤為離開陸地而構築於海中之近岸結構物,其佈置大多以平行海岸線來構築。堤 後水域可因堤體產生的遮蔽及穩靜效果,使得沿岸漂沙在堤後堆積成沙舌 (salient) 或繫岸 沙洲 (tombolo) ,而達到海岸保護目的,而其堤後堆積成沙舌或繫岸沙洲之穩定,取決於其 傳遞波浪特性,惟缺點仍易造成堤趾沖刷,致倒塌而影響預期效果。目前對於離岸潛堤傳遞 波浪特性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大致可分為 (1)水工模型試驗及(2)數值模式探討等,利用 所得公式以預測傳遞波浪特性。 五、原理: 過去數值模式研究方面,國內學者有李兆芳、黃玄(1996) ,沈茂霖、黃清哲(2005)以及 蔡立宏、溫志中(2008)等,曾分別以發展解析控制方程式為主之數值解,惟因波浪在近岸波 場的非線性效應、流場及輸沙公式準確性較低等因素,使得數值模式並不能很精準的描述離 岸潛堤傳遞波浪變化特性;模型試驗方面,過去則有國內學者涂盛文、許文鴻、劉正琪 333 CE-01 (1999) ,蔡清標、陳鴻彬、李芳君(2001) ,蔡清標、陳鴻彬(2002) 以及劉正琪、涂盛文 (2002) 等曾分別利用模型試驗就離岸潛堤,在擺設不同的離岸距離,探討堤後底床地形變化情形、 波浪變形以及消波效應。 六、設備: (1)斷面水槽 試驗水槽長 42 公尺 寬 1 公尺 高 1 公尺。試驗水槽前端設置一造波機,尾端設有消波 設施,水槽中有一邊設有一段 30 公尺長的玻璃壁,藉透明玻璃觀察試驗進行時波浪的變化 過程,其餘水槽兩側以及底部均為光滑不銹鋼板。光滑不銹鋼表面可減小波浪通過時與牆壁 及底床的摩擦力,減小能量損失。 (2)造波機 造波機為丹麥水工試驗所(DHI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