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12-03 PrintWhatYouLike on 国务院关于印发…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国发〔2013〕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
行。
国务院
2013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
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
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
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
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编制,是指导全国各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
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
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
个。
规划期为2013—2020年。
一、规划背景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历史贡献巨大、现实地位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一
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3个布局在资源型城市,占总投资额的近50%,为建
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print?url… 1/18
2013-12-03 PrintWhatYouLike on 国务院关于印发…
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
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由于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
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
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
过180万。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现代制
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资源富集地区新矛盾显现,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
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
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利益分配矛
盾较多,维稳压力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
盾突出。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改革任务艰巨。资源开发行为方式
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控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
成本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
环境整治、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仍未落实到位。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
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足。资源收益分配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
矛盾错综复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