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小学课本长啥样?.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波唐弢学校有间古旧课本陈列室宁波市江北区的城郊,有一所名为唐弢学校的小学。   该校创建于清朝晚期,最早校名叫梅堰小学,1995年改名为甬江中心小学。   因为是著名作家唐弢的母校,今年2月改为现名。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上千册自晚清、民国到文革前后的老课本,令人大开眼界。   第一收藏家引出课本收藏家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常自足。   购得清河一卷书,古人与我话衷肠。   这是唐弢的自我抒怀。   唐弢是浙江镇海今为宁波市江北区甬江镇贩里塘村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和散文作家、学界公认的鲁迅研究专家。   他集毕生的积蓄和精力,收藏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想竟获得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收藏家的美称。   谢永刚是唐弢学校的老师,也是个藏书迷,收集了不少古籍,对破旧古书的整修、装订也颇有研究。   前些年,学校决定创建校史陈列室。   谢永刚觉得,如能征集到从清朝到文革期间的一系列课本,就能让老师和学生了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课本的变革史。   老谢的这一想法,来源于唐弢先生的一段轶事。   1954年的一天,唐弢先生回到阔别55年的家乡宁波,巧遇60年前的小学同窗,两位老人居然还能将儿时课文《秋水轩尺牍》里骈四俪六的句子,用抑扬顿挫的调门背诵出来。   老谢听说这事后,四处奔波,费了很大劲才出高价买到了这本书,并由此萌发了搜集陈列旧课本的念头。   有感于唐弢先生淘书的精神,50来岁的老谢从宁波到各地往返奔波。   从旧货市场到古玩市场,从废品收购站到一切可以找到旧教材的地方,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为了能找到有价值的旧课本,他还和那些卖旧书的人交上了朋友,经常请他们一起聚聚,帮人家的忙,有事没事给他们打个电话套套近乎。   别说还真管用,这些书贩朋友每当收集到什么旧教材,都会先给他打电话。   道光年就出现了课本二字在谢永刚收集的千余本古旧教材中,弥足珍贵的一本要算清朝嘉庆年间的《千家诗》课本。   放暑假的时候,一位书贩打电话给谢永刚说,他朋友那儿有一本年代很早的课本。   当时老谢因为有事走不开,就没去。   第二天老谢在旧货市场上碰到那书贩时,才知道那是一本线装木刻清朝中期的课本,序言上印有嘉庆字样,后悔得直跺脚。   几天后,他又跟这个书贩去余姚市淘书,在书贩朋友家的旧书堆里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也没淘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临走时,老谢偶然发现小橱子上还放着一本线装书,随手拿来翻了翻,忽然眼睛一亮,序言上嘉庆的字样立刻射入他的眼里。   书贩凑过来一看说这就是前几天我和你说的那本旧课本。   着了迷似的老谢,半夜里还捧着这本嘉庆,哼着旧书里的篇章,之乎者也闹得老伴睡不着觉,说他走火入魔了。   不久前,在宁波范宅古玩市场,一个书贩朋友招呼谢永刚说,刚进了一批古旧书,80元一捆。   老谢看也没看就买了回来,到家拆开一看,哇!大部分都有虫蛀,破损,纸张发霉,有的还有潮气,结成饼状,很难揭开。   他一边看,一边扔。   正心疼间,忽然看到一本平江人写的小题正鹄的八股文章,封二印有课本二字。   一般来说,印有课本二字的应在光绪年前后,而这本书在道光年就有了课本二字,算是很珍稀的了。   欣喜之余,老谢耐心地一页一页揭开,熨平,装订。   后来,有朋友还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关于我国最早印有课本二字的文章。   唐弢学校教师谢永刚在校史陈列室对旧课本进行整理、分类现在的《思想品德》课,解放前叫《修身》3年多来,校史陈列室收集了数百种清代教材和各种启蒙书,如《千家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题正鹄》等,还有各种版本的《四书五经》、《论语》、《周易》、《中庸》以及民国、文革时期课本千余册。   谈到旧课本,老谢如数家珍清代课本一般都在内页印有某学堂某学府的字样,这些课本如今已寥若晨星;民国时期连年战乱,课本的收藏难度不亚于清代;延安时期的识字课本与各根据地出版的课本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课本年年有变化,如今若能收到1956年以前的课本,更是难能可贵;文革期间的课本也是一个重要的收集目标,其中又以收藏1968年至1969年出版的课本为上乘。   这些课本都有特殊的历史印记,如现在的《思想品德》以前叫《政治》,解放前的名字更加文绉绉的,叫《修身》。   我们办这个特殊的校史陈列室,就是为了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课本的了解,把握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脉络,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促进教育体制和教材的改革,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反思来寻求新的教育方法。   唐弢学校校长应国海说。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纪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

文档评论(0)

wangx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