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化学世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内容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三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的性质与用途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课本实验 化学实验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 真正有几种物质参加化学反应; 各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变化时: 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 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 反应后: 有几种物质生成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 变化前物质 变化时 变化后的物质 加热使水沸腾 液态的水 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遇到玻璃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研磨胆矾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研碎成粉末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蓝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块状石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冒出,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石变浑浊 二氧化碳等气体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常伴随着形状和状态变化等,如汽油挥发、 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自行车车胎爆炸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如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火药爆炸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铁钉生锈 冰雪消熔 蜡烛融化 灯泡发光 盐酸挥发 食物发霉 玻璃破碎 湿衣服晾干 白磷自燃 糯米酿酒 蜡烛燃烧 葡萄酒化 铜器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 把胆矾晶体研碎 汽车爆胎 食物腐烂 水果腐烂 蔗糖溶解 玻璃破碎 新肉冷冻 那些是化学性质那些是物理性质? 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用煤做燃料 冰块制成冰雕 用铁制铁丝 铜丝制成电线 下列句子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概念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是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沸点: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加沸点。 熔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熔化的温度叫做熔点,如在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熔点是0℃。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在0℃、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密度是1.0g/cm³ 描述物质性质需要注明条件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描述物质性质要注明条件。 温度变化: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熔点是0℃沸点为100℃ 大气压变化:水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聪明的你可有什么发现? 三、的性质与用途 物质的用途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用途体现性质。 如乙醇能燃烧,具有可燃性 乙醇可以作燃料。 问气体气味时的正确操作: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利用物质性质鉴别物质 一般先用物理性质然后再利用化学性质。 区别糖水和白酒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反应,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特有的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结果都是通过实验的到的。 本讲内容 科学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的贡献: 发明化学实验器材 得出分离物质的方法:过滤、蒸馏等 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一.科学探究 探究是我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点燃时: 熄灭后: 点燃前 实验操作: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并嗅气味;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密度比水小、较软、难溶于水 燃着时 实验操作: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用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石湿润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蜡烛从外到内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