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课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 、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超越性。(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应当适当超越日常生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3)德育目的(应)具有可能性。 功能: (1)德育目的具有教育功能,即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粹内核,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德育目的具有道德功能,即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作用。 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所以,德育目的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作用。 规范性功能: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表现在预防和禁止两个方面。 4、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设定德育目的主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和形而上理念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德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德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影响。  (2)设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1)积极意义: 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及德育目标的分类;注意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注意到了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目标过于狭窄化;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目标要求绝对化。 四、学习重点 1、什么是德育目的。(见基本概念2) 2、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见基本问题1) 3、德育目的的功能。(见基本问题3) 五、本章习题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见基本概念2、基本问题2)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各有哪些?(见基本问题3) 4、尝试做一个年级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