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之咏物诗鉴赏指导性课件
一草一木总关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 (2)重点了解咏物诗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托物言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咏物诗的学习,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 诗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接受精神的熏陶。 一、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抓住物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实到虚,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 1、以物象为题。如:《小松》《柳》 2、以“咏(题、赠、赞、赏)+物象”为题目标志。 如:《咏梅》《赏牡丹》 二、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诗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衬托 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 写了 何物 物的 特点 外在特征(形态、色泽) 环境特点 寄托人的情志 联系诗人经历 所处社会环境 1、物: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思想、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哲理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依恋、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技法探究: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依恋难舍 牛刀小试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契合点 四、因例说法 子 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内容解读】杜宇冤死累积有很长时间了,每年都能听到它啼血的叫声,让人感动悲伤。如果让每个冤死的魂魄都能化身为杜鹃,那么哪里的树,哪里的山能够栖息如此多的子规鸟呢? “子规”意象: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哀怨、凄凉或思归 杜鹃啼血的典故 周时蜀国国王望帝。深受百姓爱戴,立志把蜀国建成天府之国。可是一群妖魔鬼怪兴风作浪,造成蜀地大面积涝灾。一个幻化成人形的鳖精帮助消灭了妖魔鬼怪,望帝便将王位让给他,成为“丛帝”。起先丛帝领导下的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可后来他居功自傲,独断专行,望帝决定亲自进宫劝导丛帝,可连宫门都未能进。望帝冥思苦想终于想到只有变成鸟儿,飞进宫中,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化为一只杜鹃鸟,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老王的善意,终成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望帝已变成杜鹃鸟,无法再变回原形,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 后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①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 ②诗中所寄何情(从那句诗句可见)?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 子规的特征 (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蒙冤屈死之人多、社会黑暗 托物言志 契合点 冤亡、积怨、啼血 寄托的情志 (诗人经历,社会环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 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③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