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 史 为 鉴 ,可以 知 兴 替
——在校史心得交流会上的发言
◇蔡大镛
一
《苏州中学校史(1949—— 1999)》“千呼万唤始出来”,丑媳妇终于见了公婆。从去年印
出到今天首发,整整耽搁了一年,个中原因有二。其一,本校史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
勘误。如,有错字、别字、漏字,有的人名写错。又如,史料有误,李政道院士表上填1952
届,按史料记载,1952 年东吴附中撤销,其高中部并入苏州中学;而李政道在1938 至1941
年就读于东吴附中初中部。四校交流,形成交流的雏形在1979 年,1983 年是形成交流机制
后的首次。还如,人名检索有遗漏,其中不乏各个阶段的知名人士;有的简历表述有误。本
想在表示深深歉意的同时做一份勘误表随书发下,但有识之士提醒,上述三方面失误肯定不
少,倒不如走群众路线,发下去收集修改意见。此议颇善,因此现在大家读到的是一套装帧
精良的未定稿,待来日,靠集体的力量,使它日臻完善。其二,想选择恰当的时机。本校史
是一部“正史”,洋洋洒洒百万字,可读性却差;正在编一本记述轶事为主的“逸史”,可读
性强,适宜师生保存。本想配套面世,可惜等不及了。 学
二
今年是改革开放卅周年。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高度来审视本校史,那么,本校史的
中
编纂宗旨是显而易见的。若稍加浏览和梳理,本校史以下三个看点依稀可辨。
第一个看点:以怎样的架构还原历史。 州
本校史以发展为主线,以1978 年底“三中全会”为历史的转折点,将五十年校史分编为
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两个分册,每个分册有四个章节(或称板块);下卷分五个分册,每个
分册有七个章节。 苏
就学校发展和教师命运而言,意图是用上卷来衬托下卷。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历
史新纪元:老教师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中年骨干大显身手;而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以铸就
省
新生代名师为奋斗目标。广大教师在新的平台上创造辉煌。这样的架构方式是否合理——合
乎我校自身发展规律;是否科学——坚持科学发展观。
苏
第二个看点:写出“前人曾经的艰辛和开拓”(王少东序言中的话)。
本校史以浓笔记载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大苏中教师在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心路历程;
记录了六十年代广大苏中教师重视自身历练、投身“三大革命”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
江
有一个难点:如何描述苏中教师在十年动乱中走过的一段“苦难的历程”。本校史坚持历
史唯物主义,不回避那段历史对苏中教师造成的心灵的创伤,又不过分渲染这块被渐渐淡出
记忆的伤疤;而是突出对造成苏中这一文革“重灾区”原因的史料分析。在上卷,本校史以
乐观主义精神写出前人艰辛中的开拓。当时,尽管许多教师蒙受冤屈,心情压抑,但仍表现
出他们的信念,表现出他们热爱苏中的感情。他们上山下乡,他们学工学农,他们创办工厂,
他们坚守岗位上好文化课。在感伤中他们振奋精神,在随波逐流中他们洁身自好,在逆境中
他们相信光明,在艰辛中他们继续前进:他们始终没有透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体现了广大
苏中教师的精神魅力。
第三个看点:从全方位、多角度解读苏中办学内涵这一恒久主题。
在下卷,本校史从赵振海到倪振民,跨越了改革和发展的五个阶段,诠释了苏中教育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光荣与梦想。苏中人上下共识“硬
道理”,育人坚持“精品性”;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成立“学术委员会”;先忧后乐,诚信
思勇,“让更多的人有更好的发展”;坚持特色办学,创造国际品牌。在世纪之交,在苏州市
推进两个“率先”的大背景下,苏中人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传承中超越,在融合
中追求,智慧脱俗,以为国家储备精品人才为己任,融入世界教育大潮。
本校史和着新世纪的节拍,从前人艰辛和开拓的背影中感受当代人博弈和创造的步伐。
本校史后几个分册大都是在座各位的亲历,不容赘叙,其中的一针一线都缝入各位的创造性
劳动。
总之,三中全会扫阴霾,继往开来艳阳天;功过得失任凭说,校史华章添新篇。
三
无论是“正史”还是“逸史”,它都是苏中校史的积淀。有志于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