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历史与发展趋势3学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系统芯片(SoC)设计 目标与要求 目标 复习VLSI系统导论的知识 介绍SoC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建立架构SoC芯片的基本能力 要求 具有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背景知识 对数字电路有一定了解 什么是SoC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其它 主讲 王学香: wxx@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参考书 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第二版) 致谢 本课件参考了多位国内外老师的相关课件,在此感谢这些做出贡献的老师们 集成电路历史与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设计集成电路? 分为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电子系统? 为什么用集成电路构建电子系统? 以计算机的发展为例 从机械到电子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 第一台计算机 (1832) Babbage 差分引擎 25000个零部件 3位10进制计算 花费:£17470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 ENIAC 17468个电子管 6000个开关 可做到每秒5000个数的加法运算 第一个晶体管 (1947) William Shockley, Walter Brittain John Bardeen (贝尔实验室) 锗材料 1956 Noble Prize 晶体管计算机 第一块集成电路 (1958) Jack Kilby (TI) 5个器件 锗材料 2000 Noble Prize 第一块商用集成电路 (1961) Fairchild(仙童) 1bit存储器 4个晶体管和5个电阻 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开始了 Fairchild被认为是硅谷人才摇篮 处理器的诞生 (1971) Intel 4004 2300个晶体管 第一个单芯片计算机 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开始 10um工艺 4位数据位宽 108KHz主频 使用IC来构建电子系统 电子系统的构建 从电子管开始,然后让电子管小型化 晶体管替代电子管,然后让晶体管小型化 元器件越来越便宜,但是 再便宜也要成本 整个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相关 集成电路的出现 让电路的制造变得像印照片一样容易 元器件可并行制造 成本和元器件个数无直接关系 集成电路的优点 集成的特性有利于 减小体积 提高速度 降低功耗 集成降低了制造成本 几乎不存在组装的成本 处理器继续发展 1974 , Intel 8080 第一颗通用微处理器 8位数据宽度, 4500个晶体管 1979, Motorola 68000 最强大的16位微处理器之一 68000个晶体管 大规模IC时代的标志性产品 1981, HP Focus Chip 早期的32位处理器 450,000个晶体管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来临 Pentium 4 (2001) 0.18um工艺 1.4~2GHz主频 L2缓存: 256 KB 总线速度: 400 MHz 晶体管数: 4200万 功耗: 44-55W 典型应用: PC Intel Core 2 (2006) 2.9亿个晶体管 3GHz主频 65nm CMOS工艺 面积143 mm2 VLSI发展带来的变化 Cray-1: 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1976-1982) 64Mb存储器 (50ns cycle time) 40Kb寄存器 (6ns cycle time) 1百万门 (4/5 input NAND) 80MHz主频 功耗115kW In 90nm工艺 (2005) 64Mb = 9mm2 40Kb寄存器 = 0.13mm2 1百万个NAND4 gates = 4mm2 3.5mm x 3.5mm芯片面积, 和指甲大小接近 微处理器路线图(Intel) VLSI的发展趋势 晶体管 更小, 更快, 更低功耗, 更便宜 几十年前,Gordon Moore已经预见了这种趋势,并成功做出了预测。 摩尔定律 1965, Gordon Moore预测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24个月会增加一倍 晶体管数目 工作频率 2000年预测的功耗 实际功耗 功率密度 散热不好有何结果? 摩尔定律能维持多久? 历史证明了摩尔定律是正确的 它会失效吗? 物理限制: 65nm工艺下,SiO2的厚度大概是5个原子直径大小 经济限制: 技术的发展需要金钱支撑 摩尔在2007年说,“摩尔定律”还可以继续保持10年,但之后就很难了。 摩尔定律的影响 新一代的制造工艺是原来的0.7倍 新一代的芯片可集成原来2倍的功能,而芯片面积却没有明显增加 同样功能的芯片,成本降低一半 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设计复杂度 集成了越来越多的晶体管,难以用传统的手工方法来设计和处理 解决方法: CAD工具 层次化设计 设计复用 功耗和噪声 功耗变大,散热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电路复杂以后,产生噪声和互相干扰 解决方法: 更好的物理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