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要
根据中国现阶段面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国情,低碳经济之 路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学校园本身是人 口稠密的区域生态系统,同时在教育领域,大学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 三重使命,建设绿色大学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于国于民,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清华大学 1999 年提出建设绿色大学,节能环保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的探 讨和实践就已经在国内展开。对此教育部和住建部做了大量工作,也实施了许多 校园节能减排的项目计划。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众多高校在绿色大学建设方面, 特别是在节能环保技术和校园绿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在绿色大学的整体管 理及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即以此为突破点,在明确相关概念、对象 和问题后展开研究。
第一,绿色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综合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理论进行归纳回顾和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绿色大学管理的 基本要素和构建基本管理框架,由此提出绿色大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通 过对数个高校中相关参与方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就绿色大学的管理模式、参与主 体、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和参与程度与实施效果关系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绿色 大学的管理,是以“大学最终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推广在大学生中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理念和主动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和素养,增进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利用大学对 企业的知识溢出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能力,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建立节能减排、绿色人文的区域环境样本进而影响 社区、城市及全社会。
第二,基于行为决策模型的绿色大学环境教育研究。将大学生环境教育特征 因素引入,对环境行为决策模型影响因素和路径进行修改,并利用数所高校的大 样本学生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高校学生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 具体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高校环境教育和相关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第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绿色大学科研及服务研究。在十八大提出的“创 新驱动、内生增长、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利用 2006-2011 年的大 学研发、企业和区域研发相关的省际面板数据,一方面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 着重考察中国大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政产学协同对企业技术创 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理论与实证上深入探讨如
何利用市场来组织各方协同创新,促进大学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并
据此为绿色大学在科研和服务方面如何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绿色大学支撑系统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
经验,总结归纳绿色大学建设方面内容及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生 参与评价的绿色大学建设方面内容及指标评价体系,设计相应的简便可行的评价 方法。
第四,绿色大学促进城市及社会发展机制研究。通过对城市发展路径、方向 和驱动力的论述,探讨绿色大学和城市发展驱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大学促 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传导机制;并用天津大学绿色校园建设与城市发展融合实例进 行说明。
关键词: 绿色大学 管理模式 环境行为 知识溢出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ines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low-carbon economy road is imperative.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put forward. We must establish a systemic and complet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of new pattern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ampus itself is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meanwhile, in the field of e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慢性疲劳综合征金黄地鼠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特征及酉时针刺调控的Per1mRNA、Per2mRNA、PER1、PER2作用机制分析-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镁铝水滑石对重金属离子协同吸附特性-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面向微博用户的潜在兴趣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面向人寿保险销售的商务智能软件研究与应用-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面向仪器仪表研发过程的工作流建模研究-系统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和能量通量的研究-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 煤基活性炭的微波法制备及其对萘、菲、芘吸附性能的研究-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微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 棉纺细纱机后区牵伸力的测试及工艺研究-纺织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煤层钻孔瓦斯抽采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