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安徽卷物理对比分析报告-巢湖第一中学.DOC

近3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安徽卷物理对比分析报告-巢湖第一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3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安徽卷(物理)对比分析报告 巢湖一中 陈步华 一.新课标全国Ⅰ卷与安徽卷的结构比较 新课标全国Ⅰ卷: 一卷必考选择题:14~21题是物理题(其中5个单选、3个多选,共48分);二卷必考部分(共47分):22题力学实验题(6分)、23题电学实验题(9分),24题力学计算题(12分)、25题电学计算题(20分);二卷选考部分(共15分):3—3、3—4、3—5三者选一,题型有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6分)和一道计算题(9分)。 安徽卷: 一卷选择题:14~20题是物理题(全为单选,共42分);二卷部分(共68分):21题实验题(共18分)(Ⅰ)力学、(Ⅱ)电学;22题力学计算题(14分);23题电学计算题(16分);24题动量能量综合压轴题(20分)。 相同点:1、理化生合卷,且三科的排列顺序相同;2、全卷物理总分相同,均为110分 ; 3、安徽卷试题难度、题目信息量、运算量、综合应用能力、过程分析等要求和新课标卷相当。 不同点:1、新课标卷必修1、2和选修3-1、3-2考点分布于选择题和Ⅱ卷必考题,选修3-3、3-4、3-5考点分布于Ⅱ卷选考题部分。安徽卷考试说明内各考点分布于整套试卷(3-4的机械振动、机械波和光两知识点间隔在选择题中考查;3-5的动量在24题和能量综合考查)。 2、新课标卷分值分布为:选择题6分*8=48分(明确单选与多选)+实验题15分(一大一小)+计算题32分(一大一小)+选考试题15分(一选择一计算)。安徽卷分值分布为:选择题6分*7=42分(明确单选)+实验题18分(一力一电)+计算题50分(一易一中一综合)。 附: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分布 必修一 必修二 3—1 3—2 3—3 3—4 3—5 Ⅰ级 6 4 18 6 15 16 11 Ⅱ级 5 9 9 3 / 5 1 总点 11 13 27 9 15 21 12 实验 4 2 4 1 1 3 1 109个知识点、16个实验 说明:必修Ⅱ和3—1是考查重点。 二.选择题13、14、15三年安徽卷和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内容的比较 14安徽 14卷Ⅰ 15安徽 15卷Ⅰ 14题 单摆、万有引力 法拉第学史 核动力学 磁场(半径公式) 15题 圆周运动、机械能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库仑定律、单位制 电场性质(等势面、电场力做功) 16题 振动、波的图像 洛伦兹力(半径公式) 变压器 变压器(变压比) 17题 电场性质(图像) 动力学(正交分解法) 电流、电场 圆周+功能关系(临界条件) 18题 磁场中粒子运动 电磁感应(U—t转换i—t图像) 光的折射 平抛运动(乒乓球) 19题 圆周运动、动力学 万有引力(行星冲日)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产生条件) 20题 电磁感应、功 圆周运动临界条件(静摩擦力) 电容器 动力学图像 21题 电场能的性质(等势面、电场力的功) 万有引力(机械能) 13安徽 13卷Ⅰ 14题 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伽利略) 15题 安培定则、磁场叠加、左手定则 电场的叠加 16题 恒定电流、电磁感应 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动能定理) 17题 万有引力、能量守恒 电磁感应图像 18题 斜抛运动 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9题 恒定电流(惠斯通电桥) x-t图象 追及问题 20题 电场强度 万有引力与航天 21题 直线运动规律、 v-t图象 启示1:新课标全国Ⅰ卷的选考内容不在必考选择题中出现。非常注重对重点知识、基本方法的考察,但不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覆盖: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功能关系等知识点反复常考,成为选择题的必考题型。 2、新课标全国Ⅰ卷选择题难度梯度设计合理,无明显的压轴选择题;安徽卷最后一道选择题第20题通常考查重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难度较大。全国Ⅰ卷对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融进物理学史,也一改以往物理学史单纯考查“谁发现了什么”,而是进一步要求考生掌握物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即“到底是怎样发现的”。特别是把科学家失败的做法也融了进来,更凸显了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弘扬了科学精神。 11324213093 1 1 32 4 2 130 9 3 298 16 4 526 25 5 824 36 6 1192 49 7 1600 64 8 2104 A.物体具有惯性 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2014新课标Ⅰ-14)在法拉第时代,下列验证“由磁产生电”设想的实验中,能观察到感应电流的是( ) A.将绕在磁铁上的线圈与电流表组成一闭合回路,然后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B.在一通电线圈旁放置一连有电流表的闭合线圈,然后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