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年第一次国民学生基本学力测验试题疑义表.DOC

九十一年第一次国民学生基本学力测验试题疑义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十九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自然科 37 考生: 教師:何錫霖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37. 寶特瓶是由一種聚合物加工塑形而成,此聚合物是利用乙二醇與對苯二甲酸脫水反應而成,則此聚合反應是屬於下列何種反應? (A)酯化反應 (B)中和反應 (C)氧化反應 (D)皂化反應 疑義內容 高中化學下冊 龍騰版 第8章 聚合物依其聚合方式,分成加成聚合物與縮合聚合物。 由加成反應得到的聚合物稱為加成聚合物,例:由乙烯(CH2=CH2)加成聚合而成的聚乙烯。 由縮合反應得到的聚合物稱為縮合聚合物,例:耐綸66由己二胺和己二酸經縮合反應而成;例:達克綸是由乙二醇和對苯二甲酸經縮合聚合而成,聚合物分子裡有酯鏈( )稱為聚酯纖維。 縮合聚合反應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單體聚合,在生成聚合物的同時,有H2O、HX、NH3或醇等小分子釋出,所得聚合物的組成與單體的組成不同。 維基百科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英文: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PET),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樹脂,可以分成APET,RPET,PETG。在塑料分類中,PET的代號是1號,作用廣泛:由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經縮合反應製得。 題目問此聚合反應是屬於…所以此題沒有正確答案;酯化反應是產生酯類,而此聚合物的性質與之酯類已完全不同了! 說明 形成寶特瓶的聚合物是由醇基與酸基脫水反應而製成,而醇與酸反應即為酯化反應,生成物即為酯類,所以寶特瓶屬於酯類,且此反應稱為酯化,此類聚合物亦稱為聚酯或稱多元酯。另外,多元酯的分子量高,造成其物性之改變,此為聚合物之特別處,但其仍為酯類,仍具有酯類之化學特性,二者並非完全不同,本題維持原公佈答案。 九十九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自然科 56 考生:朱軒佑 教師: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科學家定義「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 天文單位」,並用此單位來表示太陽系中各天體之間的距離。例如,木星與太陽 的平均距離約為 5 天文單位;土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 9.5 天文單位。當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尤其與太陽的距離小於 1.5 天 文單位時,有些彗星會發展出很明顯的掃帚狀長尾巴,稱為「彗尾」。 56.彗星會產生「彗尾」的主要原因為何? (A)彗星是高溫的氣體所組成 (B)彗星與地球大氣層摩擦而燃燒 (C)彗星部分物質受太陽光照射而形成 (D)彗星與地球的距離小於0.5天文單位 疑義內容 第56題題目敘述:「彗星會產生『彗尾』的主要原因為何?」解答若為(C)則有一些問題。 根據《科學人雜誌》:「……一旦它進入太陽3AU的勢力範圍之內,彗核的物質便開始受熱蒸發,向外推送而形成彗髮,而在『太陽風』不斷的吹拂下,彗髮越來越長,最後長出壯觀的彗尾……」 成功大學物理系天文實驗室:「彗星的彗尾永遠背向太陽,彗尾的形狀隨時都有變化。彗尾一般分成兩部份:由電漿物質構成的離子尾和塵埃物質構成的塵尾。前者的質點較小,受太陽輻射壓和『太陽風』的作用較大,往往形成細直的長尾。後者的物質顆粒較大,受太陽風的影響較小,往往散佈較寬且落在奔向太陽的彗星之後呈彎曲狀。」 《教育部國語辭典》之「彗尾」條目解釋:「彗星的尾巴部份。主要受『太陽風』的吹拂而形成…」 康軒自然課本三下:「外圍物質受熱後成為氣體,產生彗尾……」光與熱不能混為一談,受「熱」蒸發不代表被照「光」也會蒸發。 可知主導彗星產生彗尾的原因在於「太陽風」的吹拂,而並非(C)選項「彗星部份物質受太陽光照射而形成」的「太陽光」。離子尾無庸置疑是受太陽風影響而形成,塵尾的形成顯然也與「太陽光」無關。故由此可知,本題應無最佳解答,若要硬要選(C),合適性甚至無(D)高,因為(D)更加符合原題組文章所述。若答案選(C),則題目應為「彗尾能被觀測到之原因為何?」,但今天題目強調要求的是「彗尾產生的主要原因」,故本題應無適合解答。 參考資料: 《科學人雜誌》 《教育部國語辭典》 成功大學物理系天文實驗室之「天文專欄」→「彗星專欄」→「彗星的主要結構」: 康軒三下自然課本P.158 說明 彗尾是彗星部分物質吸收太陽光所傳送的熱而形成。光與熱並非無關,例如,太陽光在不同季節入射地球的角度不同,可造成各地的溫度差異與四季冷暖變化,即可知光與熱有關。 選文指出「當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尤其與太陽的距離小於 1.5 天文單位時,有些彗星會發展出很明顯的彗尾」,此句話並不代表彗星與太陽距離大於1.5天文單位時就不會發展出彗尾,因此(D)選項不符合原題組文章所述。 右圖為依本題選文所畫的太陽與地球相對距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