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態工法概論 1.1生態工程起源與演變 二十世紀初,歐洲地區拜工業發展之賜,社會經濟驟然起飛,在提升物質生活豐富度之餘,也因各項需求接踵而至,必須大量開發自然資源以因應社會發展的步調。但隨著森林野地的過度開發利用,大規模的災害因而接二連三發生。據此,1938年德國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高甲榮,1999),此不違反生態原則之治山防洪工程,可謂「生態工法」之濫觴。因此人類開始展開各種利用或遵循生態特質技術的研究與探討。 1962年H.T.Odum等提出將自組行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的生態學概念運用於工程中,首度提及「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詞;直至1989年生態學家Mitsch及J?rgensen彙整具有共同特質與原則之各類型工程技術並賦予定義,至此首次明確的界定「生態工程」可謂正式誕生(圖1-1)。 其後一連串更深入的研究與實際應用,則漸漸為生態工程勾勒出更鮮明的輪廓,並逐漸收斂其定義: (1)H.T. Odum: 第一個定義「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詞的學者。 曾於1962年發表「Man in the ecosystem」一文,提出一以能量為基礎的觀點「在人類所操縱(manipulate)的環境中,利用一小部分額外的能量,來控制一個以自然能量為基礎的系統,生態工程所應用的規則雖以自然生態系為出發點,但之後所衍生的新系統將有別於原者」。 1971年並於「Environment,Power and Society」書中延伸「生態工程便是自然之經營管理,可謂一種與大自然合夥關係(partnership)」概念。 近期1983年,Odum在系統生態學的研究領域中,再次為生態工程下註解:「這種融合生態系的新式工程設計便是一種利用自組行為(self-organization)系統的領域」。 (2)Uhlamnn(1983),Straskraba(1984、1985),以及Straskraba與Gnauck(1985): 所謂「生態技術」(ecotechnology)係指基於對生態的深度認知,一種用於管理生態系的技術,其目的在於將執行相關措施的成本,以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3)Mitsch and J?rgensen(1989): 使人類社會與其所在之自然環境都能受益之設計。 (4)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1993): 永續經營的生態系統設計,此一生態系統整合人類社會與其所在之自然環境,並使兩者都能受益。 1-2生態工程定義與內涵 歷經數十年之醒悟與觀念、技術之調整,各界對於生態工程的精神與原則,逐漸產生一定之共識。而Mitsch與J?rgensen於1989年彙整各家見地後,清楚界定生態工程應具備的本質與內涵。 (1)自我設計(self-design): 生態系具有自我操縱的能力,並藉此改變、調整系統中物理或化學環境,使其更加美好(palatable)。這種特質,使大自然進行部分的「建造」(engineering)工作,人類能於系統中擔任一促進者的角色,但由大自然自行發展。 (2)生態系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若說工程師係藉由各種工具與原料來設計、建構各式過程及產物,那麼生態工程便需仰賴豐富的物種、極多元化的生態系來進行同等的工作。因此,除非絕對必要,否則對生態系任何的限制、干擾、消耗,都將產生不良後果。而這種對於生態系價值的認知,將促進人類對於生態保育的正面態度。 (3)以太陽能為基礎(solar basis):生態系係以太陽能為基礎,因此生態工程或生態技術便應建立在對於自我永續(self-sustainability)的認知上。大自然並不需要依賴人類的技術或高科技方能生生不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如能設計適當的介面,則少量的人為介入,即可維持生態系的永續。 (4)是大自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a part of, not apart from nature):當一個社會將生態系自日常生活中抽離(除享受遊憩與自然所提供的美之外),就必須另外開發利用非再生性資源,以彌補額外處理人類所致製造出來的污染所需的能量;而若將社會視為生態系的一部分,則人類不但能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遊憩與美的附加價值,同時也能減少污染的產生,降低對於非再生性資源的需求。 此外,Straskraba亦強調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存在並運行,乃是依循一套不變的原則,包括下列十一項: 能源與物質不滅的定律 可接受並儲存信息與資訊 具擴張性,傾向由能源高處移至能源低處,由高組織性轉為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检测试卷.pdf VIP
-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ppt VIP
- 通桥(2016)8388A 高速铁路常用跨度梁桥面附属设施.docx VIP
- 新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5.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docx VIP
- 幼儿园课件:《牵牛花和它的朋友们》.pptx VIP
- CBT 3495.10-1995 船舶工业档案管理规则 档案收集及其业务指导要求-行业标准.pdf VIP
-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学校.ppt VIP
-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2.3《诗意的色彩》教案.pdf VIP
- 2024年秋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docx VIP
- 安全导则发布稿.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