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第三编第七章.pptVIP

延 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第三编第七章.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南北朝民歌 一、吴歌、西曲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 三、《西洲曲》的内容、艺术 四、北朝民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 五、《木兰辞》的内容、艺术 一、吴歌、西曲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吴歌也称吴声歌曲,今存326首,多产于晋宋时期,以建业(南京)为中心。《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西曲 2、西曲,今存142首,多产于宋、齐、梁、陈时,以湖北江陵、襄樊直至河南邓州一带。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总之这些民歌本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居多,西曲多产于宋、齐、梁、陈。 二、南朝民歌内容、艺术 1、内容:南朝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P262);或表现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P267);或表现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时歌·春歌》(明月照桂林P263 )、《子夜四时歌·冬歌》(昔别春草绿P263 );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如《华山畿》P266等。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如《那呵滩》 P268 (闻欢下扬州、篙折当更觅)等。 2、艺术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2、艺术 3)南朝民歌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情景交融。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又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出自己深婉的情思,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4)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三、《西洲曲》 该诗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徐陵所辑《玉台新咏》,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在编辑、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文人加工。既保留了民歌淳真本色和生活气息,又有精致巧妙的艺术表现方式,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西洲曲》分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技巧。 此诗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六句,写了少女忆梅思人,重游西洲。第二层为中间部分,描写了少女从夏季写到秋季的种种行为动作,反反复复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期盼、怜爱之情。第三层为最后六句,写梦中相思。 《西洲曲》艺术 1)该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把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动作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极为深挚而曲婉地表达出了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梅花、伯劳、红莲、飞鸿等意象的选择都有季节性的景物特征,也带有江南水乡明丽鲜艳的色调,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婉媚的图画,既衬托了少女婉媚动人的形象,也为情思的展开创造了一种物境。(早春时节可“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