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笔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陨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降落至地球的陨石来源于小行星带,也有极少数来自其他天体,如月球和火星表面。 陨石的成分多种多样,有些几乎全部由金属组成,另一些几乎全部由硅酸盐组成。通常根据陨石中的金属含量先将陨石划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石陨石按其中是否具球粒结构又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 球粒陨石与无球粒陨石以是否含硅酸盐类球粒来区分的。球粒陨石的最大特征是含球粒,具球粒构造。球粒一般由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组成,球粒间的基质常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等组成。球粒陨石是最常见的一类陨石,据化学成分可划分为5个化学群:E群(顽辉石球粒陨石)、H群(高铁群普通球粒陨石,如我国的吉林陨石)、L群(低铁群普通球粒陨石)、LL群(低铁低金属普通球粒陨石)和C群(碳质球粒陨石)。H群、L群及LL群统称为普通球粒陨石。 碳质球粒陨石中的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星云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高温与低温矿物分别以包裹体或基质的形式共存于陨石中。 碳质球粒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并且主要由含水硅酸盐组成。碳质球粒陨石按化学成分可划分为I,II和III三种(CI、CII和CIII)类型。碳质球粒陨石虽然十分稀少,但在探讨太阳系元素丰度方面却有特殊的意义。 太阳系元素丰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规律(地球元素丰度也遵循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规律),可简单归纳为: (1)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的核素。这一规律称为奥多哈根斯法则,亦即奇偶规律。 (3)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几乎占了太阳中 全部原子数目的98%。 (4)与He相邻近的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 (5)在元素丰度曲线上O和Fe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 (6)质量数为4的倍数(即。粒子质量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 根据布伦(1975)的地球模型,地慢被划分为B,C和D层。莫霍面以下的岩石圈部分和软流层(或低速层),一般深度为33~410km,这部分地慢为B层,通常被称为上地慢。但也有将C层(约410~1000km)也划入上地慢的。D层(约1000~ 2900km)为下地慢。 地球化学中常用的元素含量单位为质量分数含量(%)、10-6(ppm),10-9(ppb)或10-12(ppt)。 国际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Geochemical Earth Reference Model)表明:大洋地壳成分是基性玄武质的,SiO2含量仅49.5%,而大陆地壳成分是中性花岗闪长质的,SiO2达59.1%。尽管不同研究者获得的大陆地壳成分不尽相同,但和原始地慢成分对比均显示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Nb和Ti并显著富集Pb。Nb和Ti的亏损是岛弧岩浆岩的特征,这也正是提出大陆地壳的增长主要发生于岛弧环境的重要地球化学依据之一。 大陆地壳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通过地慢部分熔融的岩浆向上侵入或喷出逐步形成的,部分熔融形成地壳后残余的地慢部分就成了现今的贫化或亏损(depleted)地慢。大洋中脊玄武岩(MORE)是这种贫化地慢的典型代表。相容性元素是指在矿物岩浆分配过程中主要富集在矿物中的元素。反之,主要富集在岩浆中的元素为不相容性元素。霍夫曼(Hoffmann,1988)提出,由于大陆地壳是原始地慢部分熔融产生的,因此将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对原始地慢标准化后的比值可定量衡量元素的相容性。比值越大者,元素的相容性越小,相对于地慢在大陆地壳中越富集。 相容性接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中基本固定或变化较小。 代表性的亲铁元素有铂族、Cu,Ag,Au,Fe,Ni等。本特征是原子具有d亚层充满或接近充满的电子构型。因此亲氧元素又称为亲石元素;亲硫元素又被称为亲铜元素。 进入晶体中的微量物质称为“类质同象混入物”,含有类质同象混入物的晶体又被称为固溶体(solid solution)。 类质同象的元素比值可作为地质作用过程和地质体成因的标志,如黄铁矿中的Co和Ni;有些矿物中含有大量类质同象的“杂质”,但同一种矿物在特定的成因下往往只富含某些特征的类质同象元素组合,据此可以推断矿物的形成环境,故可以将有成因意义的元素组合称为指纹元素组合,也常被称为标型元素组合。 微量元素在岩浆结晶过程的演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选择类质同象方式进入与自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造岩元素组成的矿物晶格,导致微量元素呈分散状态,被称为“晶体化学分散”;另一种倾向是,当微量元素与造岩元素的晶体化学习性差别大、不利于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