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力墙施工工艺-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2 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剪力墙施工工艺 专业班级: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年六月 浅谈剪力墙施工工艺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系 部 指导教师 浅谈剪力墙施工工艺 简介: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 关键字:剪力墙,高层设计,剪力墙配筋? 整体规定   ◆ 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 建筑的剪力墙 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用   A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时,将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9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说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 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m   B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时,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8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 结构的最大高宽比:   A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6、6、5、4   B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8、7、7、6   ◆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 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 竖向规则检查,需满足:   侧向刚度: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 ≤ 相邻下一层的25%   楼层承载力:A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 (宜)≥ 相邻上一层的80%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应)≥ 相邻上一层的65%   B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应)≥ 相邻上一层的75%   (说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竖向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不得由水平转换构件(梁等)向下传递   ◆ 水平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1/150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 1/120   ◆ 舒适度要求: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大加速度限值为:住宅、公寓 0.15 m/s2, 办公、旅馆 0.25 m/s2   ◆ 伸缩缝   1. 最大间距:现浇 45m,装配 65m   2. 可适当放宽最大间距的条件:   ①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②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③ 每隔30~40m留出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砼两个月之后浇灌,而且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补强措施,无特殊说明应参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   ④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⑤ 采用收缩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特别提示不要添加含氯离子的外加剂。   ⑥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 防震缝   1. 最小宽度:按框架 结构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   2. 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按不利情况确定   缝两侧房屋高度不同时,按较低房屋高度确定   3. 缝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4. 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加宽沉降缝   墙体布置   ◆ 宜双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时应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