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庭与社会--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黄进兴.pdfVIP

唐代家庭与社会--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黄进兴.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唐代家庭与社会 张国刚  著 中  华  书  局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  版  说  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 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 研究多出优秀成果。 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 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 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 影响,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 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 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序  言 对于唐代家庭与社会问题的关注,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 与我 过去所研究的制度史相比,家庭史研究显得更为困难,主要表现为相关问题 不易聚焦,理论视角比较多元,涉及材料更加分散。 目前这部书稿,不是也 不可能是对于唐代家庭与社会问题的全面讨论,而只是在各专题研究基础 上整理而成的。 首先讨论的是家庭形态与结构问题。 在对大量传世文献、墓志石刻以 及出土文书进行了细致考察后,我提出了“二元性”复合家庭这样一个概念。 在这种家庭形态下,家人们或许共同生活,构成一个经济单元,但同居的各 成员却不在一个户籍上,即所谓“同财共活”;或许不在一起生活,但各“家” 却拥有同一个户口,同一个名义上的“户主”,构成一个单独的社会管理单 元,即所谓“同籍别居”。 这两种情况,都表现为家庭形态与家庭功能的某种 分离。 我希望用这种探索,证明直接套用现代的、主要根据西方经验抽象出 来的所谓直系家庭、旁系家庭等概念,是无法揭示中国古代家庭结构真相 的。 前贤曾提出“汉型家庭”、“唐型家庭”概念,也有值得讨论的余地。 唐代家庭结构之所以呈现这种二元式特征,与中古社会世家大族形态 的变化密切相关。 唐代家庭正处在一个社会大转折时期,此前魏晋南北朝 世家大族“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荫蔽制度已然解体,而像后来宋代那 种“敬宗收族”的新宗族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 唯其如此,隋唐时代那些宗 族或家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家庭之间,仍然保持着某种经济上的密切联 系是十分自然的。 这样既符合传统儒家的伦理精神,又与当时社会整合与 调节的需要相适应。 唐律规定“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 富室多丁是纳税服役中的不利因素。 政府严禁父母在而别籍异居,既是为 了宣扬儒家伦理教化,也有防止赋税流失的考虑。 国家权力对家庭结构所 2   唐代家庭与社会 进行的这种强力干预,反映在户籍制度上就是种种变通方法的出现:或者强 令与尊亲合籍;或者承认同籍异财的合法地位,规定析户后仍然要负担析户 前的差科;或者在派遣差科时通计本已分居的大家与小家的丁口来分派差 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些并不是地方官府欺瞒中央在户籍问题上造假, 而只是为了平衡儒家理想与现实生活、法律制度与世俗人情之间的巨大鸿 沟。 这就扭曲了分家析产后大家与小家的真实关系。 于仕宦之家或为救助 亲属的美谈;于普通人家则很可能像吐鲁番文书中所显示的那样,因“同居 共活”而引起种种财产纠纷。 家庭是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的经济单元。 家庭生计也可简称“家计”。 ① 敦煌一件关于家庭财产纠纷的文书中有“同心戮力,共荣家计” 的说法,所 谓“共荣家计”,通俗地说就是一起好好过日子。 家计是一个家庭为了满足 家庭群体的日常消费而作出的生产和生活安排,是经济收入和消费开支等 全部活动的总和。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唐朝普通家庭的“生计”呢? 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家庭生活必需品所占收入比重,来重构一个“中人之家” 的财产概念。 在我看来,所谓中等农家应该是一个在保证基本温饱之外尚 具备一定粮食盈余的阶层。 从各种数据推测,中等农家实际粮食盈余最高 大约在7石左右。 孟浩然《过故人庄》反映的也许就是中等农户的日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② 他们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过着“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 衣食既有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