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九登高调查报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九登高的调查报告   漫话登高——重阳登高与达州元九登高节   摘要:“登高”是我国文学作品的一个母题,但是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却是不同的,不同地方的登高有不同的源头,同时有关登高这一民俗现象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全国性的重阳节登高与达州的元九登高节就是一个例子。尽管登高的来源不同,时间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是同为“登高”,它们仍有内在的联系,重阳节和达州元九登高节都选择了“登高”这样一种形式,。   关键词:重阳元九登高习俗避祸纪念元稹   在古典诗词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登高望远的情境,如“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诗人们往往喜欢登高临远,畅抒情怀。然而,却并不单单是这些文人们喜好登高,在很久以前,民间就有了登高的风俗。   提起登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重阳节登高,从前文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九月九日登高是一件盛事,人们往往插茱萸,携亲友,共赴高处。   林继富在他的《重阳节“登高”习俗漫谈》中提到,“登高”习俗是重阳节的核心元素之一,除了我们常说的脚踩大地,向上攀登含义外,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譬如,重阳节日期中的九代表阳数;放风筝象征着飞向高出;将牲畜放野,任其在山坡上活动、觅食;重阳糕的“糕”谐音“高”等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登高的意味。   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有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登高”以避免灾祸,这应该是重阳节登高的一个起源。然而,尽管“登高”是重阳节的核心元素,但是重阳节却并不仅仅是登高。重阳节除了登高,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诸如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所以,重阳节登高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所传达的传统民俗的本质却是统一的,即消灾去晦、驱邪避祸。这与达州的元九登高节的民俗意义是不一样的。   达州的元九登高的风俗传承已逾千年,每年的正月初九,全城人民倾城而出,都到附近的山上去登高临远。笔者也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带着食物,和家人一起   到山上登高游玩。   全城出动,在元九这日齐登高,这样一种盛况沿袭了千年,它是由何而起的呢?其实,达州元九登高节的起源和我国古代的一位诗人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位诗人,才产生了今天达州的这样一个节日。这位诗人就是元稹。   相传元和五年,因与宦官和守旧官僚斗争,元稹受到排挤,初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又被贬到通州任司马。“那时的通州乃海内蛮荒之地,常为官员贬放之所”,而那时的司马实际上是个闲职。由于通州的地理条件恶劣,元稹初到任时,就染上了疟疾,生活十分艰难,白居易曾在给元稹的诗中说“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足见昔日的通州和今日的达州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根据历史的记载,元稹在任期间,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说法却是:元稹在担任通州司马期间,“鼓励农民以耕为本,以学为重,促使农产渐丰,学风渐盛”。   尽管存在这样的分歧,但是我们从元稹的诗歌主张就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是完全不顾民生的。“元白”的诗歌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性,主张“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不仅如此,元稹在通州任职期间,写了非常多的诗歌作品,著名的乐府诗《连昌宫词》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所以,从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   作为一个文人,元稹自有他文人的性情,寄情山水以遣悲怀,便是他的选择。所以元稹闲暇时还时常到城南的翠屏山和城北的凤凰山,同友人饮酒赋诗,以遣郁闷。在通州任职的四年的时间里,元稹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诗歌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得到发展的。   无论元稹在这四年里的政绩如何,人们都不会忘记他。因为,作为一个后来发达了的官员,他还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尤其是这样一位较有影响的文人,谁不想和出了名的人扯上关系呢?何况元稹在通州期间,还是写了很多反应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算没有为通州人民做事了。不仅如此,这位诗人的闲情逸致,也给通州人民留下了很多可以口心相传的奇闻轶事。而正是这些奇闻轶事在民间的传承,才使得元稹在达州还这么的有生命力,并最终产生了这样一个生命力旺盛、能够代代相传的节日——登高节。正是民俗的力量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在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于正月初九离任。当天民众为他送别,元稹乘船远去,为了再多看他一眼,全城父老纷纷登上翠屏山和凤凰山,登上他亲自主持修建的戛云亭,翘首凝望。这里的人们,每当思念深切之时,就登山来到亭上,遥望州河的帆影,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