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
01
这本《呼兰河传》与我有一种特别的缘分,这是我在初中的时候买的一本书,当时只是草草的翻了几页,便觉得索然无味,然而,有的书与某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就会有惊喜发生,大四开学时从家里找到了这本书,而旅途中的哈站是它最佳的阅读场所。
为了读完这本书我看了三次,第一次在家里看的是开头,第二次在哈站看的中间部分,第三次同样是在哈站看的结尾。而今天也就是第三次的阅读给予了我写书评的渴望。
坐在哈站里,我能清楚的感到我的脸庞正对着的就是呼兰区和那条呼兰河,而我的背后就是萧红中学,在这种氛围下使你全身心投入到对《呼兰河传》的阅读中,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眼前浮现的那个社会的样子,与此同时,候车室的纯音乐播放的恰到好处,结合着目光所及之处的气势磅礴的车站,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1940-2018,短短的78年里,就在这片土地,呼兰河的南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层拔地而起,一期期的工程不断开工,一批批年轻有为的学子选择将自己的青春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业里,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在这里不想强调国家政府,我只想说的是生命本身,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去选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用着大自然的资源去改造这个世界为我们获得舒适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这78年的进步的源动力在我看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所赋予的天性,不论是作者笔下的那个落后,封建,灰色的社会,还是如今这个充满技术和服务的社会,其实并没有变什么,变的只是78年的努力将这片土地建设成了舒适的环境,不变的是我们的本性,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不管是有二伯还是现在的我们,我们都要活下去,去努力的耕耘,不管社会、自然环境如何,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像是愚公移山,去创造一个奇迹,一个大工程,这是生命给我带来最大震撼的地方。
我们好像一只只蜜蜂,又像是蚂蚁,孜孜不倦,我们这个族群永远不会停下伟大的脚步,我想说的是,哪怕是最懒惰的人,只要他想活着,他就是勤劳和伟大的,因为活着就代表生命本身,从马车到240km/h的动车,从跳大神到医疗技术,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弟弟,我们真他妈伟大,就78年,我们的祖祖辈辈创造了这么多的奇迹,去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我们,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也会将火炬传递下去,继续燃烧我们的青春,记住!我们同样伟大,也许你很茫然,可是,兄弟,你真的这么做了,只要你蓦然回首你就会发现,人类,生命就是这么伟大,我们或许永远不知道前路如何,然而生命本身就赋予了我们创造奇迹,成就伟大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死亡就是新生,前进吧,只要你是个人,你永远不会独行!而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02
在这个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读完了《呼兰河传》,跟随萧红的孩童视角,重走一遍她儿时的小城,那儿的人与事就在我面前一点一滴地展现出来了。欢喜的,冷漠的,愚昧的,麻木的,迷信的,荒诞的,小城里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上演着。
由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引发的花式过坑场面、抬马场面以及拜大泥坑所赐人们方能名正言顺食用经济瘟猪肉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令人哭笑不得,更为讽刺的是,这样一个时刻存在隐患且掉进去非得好大代价才出得来的大坑,人们宁可拆墙种树,也不愿将其填平。
野台子戏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作为小城人们联系感情的纽带,野台子戏一搭就是三五天,这台上台下全是戏:嫁了女儿好久不见的、相亲约会的、三姑六婆唠家常的、姊妹多年未见的、还有指腹为婚和私定终身的,有绅士有农民,有小姐有妇人城里城外几乎没有不来的。常常大戏未上台,戏台下便已众生百态:笑的闹的、斗嘴打架的、调情的、煮茶谈天的、赌钱的极有意思,仿佛看的不是戏,自己演的才是戏。
人们对生老病死是冷漠和麻木的,王寡妇的独子掉河里淹死,也只是引起了短暂的恻隐之心罢了,傻子、疯子、瘸子在村民们看来,都是“不幸者”,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人们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的。”甚至不幸者们自己,也是麻木的,“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上坟时哭上一场,哭完拍拍屁股回城,照旧生活。小城里人们对自己及家人的生老病死淡漠至极,而对围观他人却乐此不彼,看投井的,看上吊的,无比热闹,看完吓得夜不能寐的,下次仍旧看。对已饱受婆婆虐待的小团圆媳妇来说,看客们的冷漠、愚昧和迷信无疑是雪上加霜,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