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目研究方案 (一)研究课题的名称:小学语文教学“润物无声模式”研究——内隐学习初探 (二)研究的意义 1、研究现状评述 1967年Reber发表了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标题的研究报告——《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从此掀开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浪潮。随着内隐学习研究的迅速展开,研究者发现,与传统观念中的(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具有一些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它自动地产生,无须有意识地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这对于语文学习尤为重要。婴儿在出生后短短几年内就能掌握大部分母语,而该过程中他们的周围并没有人向其讲授任务语法规则,可以说,母语正是通过内隐学习得来的。其次,内隐学习具有抽象性,它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且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这恰恰为语法的获得和运用提供了依据。再次,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内隐学习的产物即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和理解,这个特点有利于内隐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因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提供保证。此外,内隐学习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它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年龄和IQ的影响,因此特别适合于一对多的课堂教学环境。 国外对语言内隐学习的研究已有较长的时间,毫无疑问,内隐学习对于母语以及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也对内隐学习如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探索。例如,郭秀艳等(2004)提出,结合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区分,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到适宜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杨金鑫等人(2002)证明了内隐学习在语文,特别是语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就内隐学习如何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也有研究者进行了研究,例如李学文(2005)提出现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体验”学习、文言文教学中的“熟读成诵”以及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体系传授”。 综上,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对象的扩展,内隐学习在理论上更加趋于完善,在实践上也更具可操作性,这为本课题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从小学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出发,通过探讨教学过程中内隐知识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传递和转化,寻找一条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的途径。它的意义体现在 1)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和运用知识。 2)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模式,引导学生认真地听课、扎实地阅读、开放地表达,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修养,使他们形成严谨的学习风格,实践创新的勇气和向上的人生态度。 3、本课题的重要观点表现在 1)突出学习的内隐机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转化、思维的培养都与学习的内隐机制密不可分,因此建立一个优化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求将内隐机制的探讨放在重要位置。 2)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语文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求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学习汉字“熙”),还要求知识的运用和产生(例如“熙”的同音字、近形字、组词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康熙大帝”等),尤其重要的是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融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3)强调内隐学习对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内隐学习的过程既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审美情感和人文修养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润物无声”模式对小学教学意义重大。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从内隐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师生互动过程中知识的内隐转化机制来优化语文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而深入到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它首先鼓励教师勤于反思、积极改进教学和加强理论学习的态度,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规范的教学习惯,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其次期望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互动模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挥和乐于表达的学习态度,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言以蔽之,教师教学习惯的科学性,通过内隐学习的“润物无声模式”,幻化到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上。 (四)研究的基础 1、已有的相关成果 课题组成员近十年来产出了丰硕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包括《内隐学习》(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郭秀艳,教育研究,2003)等,它们主要涉及教育、学习、记忆等,这些成果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本课题是上海市规划课题,在附小教师中进行了将近一年的前期探索。 3、主要参考文献 [1]杨金鑫. 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 北京: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 , (8) [2]缪小春,杨金鑫.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 心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