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派顿快讯 PCIM NEWS 本期编辑:文娟 上海派顿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PAGE 2 -
未来3年4030亿美元投资全球商用地产
未来3年4030亿美元
投资全球商用地产
2011-05-24
近日,DTZ戴德梁行发布了《全球债务融资缺口报告》,未来三年(2011至2013年),全球商用地产债务融资缺口将下降至2020亿美元,较2010年11月的预计数字2450亿美元减少17%。
报告中指出,尽管全球的数字减少,但部分地区的债务融资缺口数字仍然庞大。欧洲及北美洲的债务融资缺口均有所下降,其中,美国在2011至2013年的预期数字将从490亿美元减少至0,因为美国物业在2010年第四季度获得强劲的资本价值增长,而未偿债务亦有所减少;不过,这490亿美元只不过占已投资物业市值的1%,因此,这个降幅将不会如预期那样明显。欧洲的债务融资缺口预计为1090亿美元,较前微跌80亿美元;至于亚太区,其缺口数字将增加140亿美元,达到840亿美元,主要由日本带动。
一般来说,债务融资缺口会被商用物业投资筹得的新资金所抵消。DTZ戴德梁行估计,未来三年将有4030亿美元的新资金将投资于全球的商用地产市场,而这几乎是同期全球债务融资缺口预期数字(2020亿美元)的两倍。
HYPERLINK 返回目录
2011年0
2011年0
总第89期
本期目录
●未来3年4030亿美元投资全球商用地产
●养老地产潜力巨大 成房企政策“避风港”
●保障房+商业开发模式:商业地产借壳吸金
●中国商业地产未脱“住宅开发”巢臼
●商业地产风险泡沫越吹越大
●外资看好中国持有型物业
●“电商”一库难求
●中国将推广土地视频监控违法用地
●调控再度升级 商业地产不再是调控避风港
●房企融资年息高至40%
●香河53起土地违法被叫停 五矿万通等房企卷入
●中国零售投资最佳城市 北京居首
更多资讯:
保障房+商业开发模式:商业地产借壳吸金
2011-05-26
今年1-5月发行的20款保障房概念信托里,信托产品说明中称募集资金完全投向保障房的不超过6款。信托产品名中出现“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的就有13款,占比65%。这些棚户区改造信托产品多采取的是保障性质的还迁房+商业开发模式,且后者占了整个项目的大部分土地和资金。
翻看有着诸如“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城中区改造”头衔的保障房信托说明书,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产品,或者没有具体说明资金如何用于棚户区建设,或者棚户区改造项目后跟着一长串商业开发项目介绍。今年发行的多数棚户区改造项目信托产品捆绑了商业地产开发。其中真正投资到保障房、经适房建设的资金并不多。
与棚户区改造+ 商业地产开发信托产品热销对应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房信托市场的惨淡。列举5月的 数据,截至目前已发行的4款保障房相关信托产品,2款是棚户区改造项目,1款旧城改造项目,1款是保障房基金。未包装商业地产的保障房信托计划年化收益多在7%-8.5%。由此,对信托 公司、地产公司、地方政府而言,保障房信托融资似乎都不是最优选择。这也进一步催化了“保障房+商业地产开发”信托产品的诞生。
HYPERLINK 返回目录
中国商业地产未脱“住宅开发”巢臼
2011-05-25
商业地产是地产行业里最热门的话题。而在过去,地产行业中以商业地产为主的公司很少,同时一个公司成规模化地开发和经营商业地产的成功先例非常匮乏。大部分公司的获利都是通过将项目盖好出让获得差价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住宅开发商只解决了土地、人才、资金三个问题。但要做真正的商业地产开发还须另解决专业运营能力、利益分配和退出机制等三大难题。也就是说,中国商业地产虽然蔚为风尚,但事实上从各个环节都还停留在住宅开发的旧辙上,真正的转型仍然遥远。
在成熟经济体,地产商分为两类,即地产开发商和商业地产运营商。可以看出,住宅开发其获利模式是一次性的,交易完成后双方权利和义务即宣告终结;而商业运营则是持续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体所有者、经营者始终发生着利益联系,只有各方利益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住宅开发与商业运营不应该以产品来区分,而应该以是否持有并产生稳定现金流来区分。而衡量商业地产价值的核心则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此标准来看一些国内的地产商本质上并非是商业地产运营商,而仅仅是以商业为幌子的“类住宅”开发商。
HYPERLINK 返回目录
商业地产风险泡沫越吹越大
2011-05-25
目前,楼市调控政策逐步收紧,住宅市场成交量低迷,开发商纷纷从住宅地产开发转向尚未受到严控的商业地产开发。在全国各大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持续下滑的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