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的散文欣赏:父亲与黄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父亲的散文欣赏:父亲与黄牛 前些日子,在家里收拾堆积多年的杂物时,一对带着铁勾的绳子勾起了我的回忆,绳子僵硬油腻的绳纹里隐约可见的丝丝黄毛,啊!这是我家老牛拉犁的套绳。一头憨厚瘦削的黄牛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那坚难困苦的岁月,它伴随着父亲拖动着时代的桑轮迎来多少个闪星的晨曦,又送去了多少个披霞的黄昏。那时,它是全家的希望,是我的伙伴,也是父亲的靠山。 大约1980年春天,土地承包的春风席卷家乡村落,包产到户己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天上午,队里通知到马棚开会,父亲兴致勃勃地去了。中午回来时他喜出往外,把派地的纸条给了母亲,我们八口之家分到了四块上等的土地,有十六七亩,那一刻父母很兴奋。土地是庄户人的希望和念想,在温饱未决年代,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大事。 父亲吃了些零食提着铁锹急不可待地去看地了。傍晚父亲回来了,他细致地给母亲介绍地块的地形,土质,交通以及四邻。听他们的意思对地倒是很满意,只是有两处和几家刁皮鬼近邻,他们对此有些担忧。 有了地,可耕地成了凸显的困难。堂兄倒有一头骡子,多年我们家这个大户头总让人感觉是个拖累。这回地多了依靠人家也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下父母决定去领养一头牛回来。父亲是个半面书生,对农时和耕作不很通窍,这一切对他来说很生疏而遥远。 上年县畜牧局在村里投放了50头耕牛,在山上搞了一个放养牛群的项目。去年邻近冬天时放牧人受不了山里的严寒,把牛赶回村里分户喂养了,协议是有使用权无买卖权,领养前作价,在饲养期间死亡者按价赔偿,产下的牛犊作为己有。先前,父亲没有这个意愿,大部分好牛早就让人牵走了,剩下的一定会是些弱老残。那天我很兴奋,早早吃完饭就和父亲去了牛棚里,棚里只有三头牛,一头黑牛后腿受伤了,一头还是牛犊,另一头倒是精神,可脖子上有几片牛皮癣。放牛的大伯告诉父亲,藓牛只有四岁口,干活性急,吃手也好。我和父亲细佃地打量着那头牛,牛个子不大,淡黄色无一根杂毛,水淋的眸子里带着几份诱人的灵气,平直的腰后一条灵活自如的尾巴,四蹄粗壮而有力。我对这头牛有了好感,走过去用一片玉米叶喂它,牛友善地看着我。父亲决定牵这头牛了。放牛的大伯取出一个小本子,查了这牛的资料:牛当价350元,四岁口,是大前年从汾西山上买来的。父亲在本子上签了名字又按了手印,算是了结手续。办完了,解开缰绳把牛牵回了家。家里没有喂牛的石槽和饲草,父亲索性去邻居家找了些麦秸回来,母亲洗了洗倒在洗衣盆里,又洒了很多麸皮。可能是饿了,老牛吃的津津有味,不时胆怯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家和新主人。 我家的院子窄小,大伯让把牛圈到他家。他家人口少,院里有三眼土窑,院西有坐西向东的半片小窑,据说单干时也在这里喂过牲畜。父亲小作收拾给牛在里安起了石槽,西窑放牛草。很快牛就熟悉了这里的环境。那阵子,由于饲草紧张,牛的生活主要是靠放牧维持。 在春日温柔的阳光下,四五个伙伴牵着自家的牛去后沟的草洼里放牧。到了洼里我们盘起缰绳,牛似乎很熟识,互相亲吻几下又自由自在地吃草去了,沟里很宁静,沟沿上窜行着成群的松鼠。群牛不时跑进嫩绿的麦地里,伙伴们也视而不见,任牛疯狂地去分享。当西斜的霞光亮起,牛都吃的鼓圆鼓圆的排在那里,等待着小主人。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我们自知理亏,只好等天黑下后才敢进村子。 父亲星期天休息时总会牵着牛去山上拉柴。山上草更嫩美,当父亲砍好柴火聚到坡下时,牛也吃的很饱了,再喝上一肚子清澈的山泉水,它一定是心满意足。返回时,父亲就把砍下的柴挂在牛背上上,足有二三百斤重。走在凸凹不平的山道上很吃力,到家时牛身上的毛己是湿漉漉的了。此时母亲总会心疼的舀上一碗玉米面到进泔水里,让牛美餐一顿。不干活时,老牛白天基本是在自家院里树下休息,晚上才回棚子里去。 夏收前,二伯买了一担平车脚子,父亲又托人打了一架平车箱。那年代,村上那户有了耕牛拉平车不雅于现在的奔马三轮车荣耀,有了老牛,父亲也进入了有车族的行列。 夏收开始了,这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我家的5亩麦子都齐刷刷半人多高。天还没亮,父亲拉上平车、母亲牵着老牛去了麦地,他门乘天不大热时抓紧割上一阵子,到了中午,足能装上高高的一平车。父亲扶着辕杆,母亲牵着老牛,麦地到麦场有二三里远,在烈日下牛车承载着丰收和希望艰难地前行。这是责任制的第一个夏收,麦场里的麦垛如同无数个小山包,几台脱粒机不停地吞食着麦杆,吐出饱满圆滑的麦粒。天上滚过几朵黑云,人们慌张地把自家没脱粒的麦杆加高成馒头形。父母卸了麦子又整了一下麦堆,才坐下来喘口气。今年虽然辛苦点,但却没了运输的顾忌。牛车,应该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是解放生产力的先行军,这种原始的方式无情地抗衡着现代文明。也支撑了那个急待兴起的时代。 夏末,家家都堆起了麦秸,有了这白哗哗的饲草,我们也懒得去放牛了。农闲时吃饱喝足的老牛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