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科研处2018年2季度党课.pptVIP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科研处2018年2季度党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八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自我约束严之又严 行使权力慎之又慎 ?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举行新任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宪法宣誓仪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引言 汇报题纲 春秋时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监察思想:“明主治吏不治民”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演变 君之所审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其禄,能不当其官 法家管仲:“治国有三本、四固、五事。(《管子·立政第四》) 御史: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随侍君主左右,负责记言记事、掌管法令图籍;负责监督将士作战是否奋勇,并以之作为奖惩的依据。御史的监察对象不限于中央官员,魏、韩、秦等国相继在郡县地方机构设置御史,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监察思想的要点是:官吏是治国之要,察吏是治国之本。例如,公孙弘认为,“吏正”可使民诚笃,“吏邪”则使民刻薄;用奸吏“行弊政”,“治薄民”,国家危矣。 秦汉时期 御史府监察系统: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官 行政监察系统:丞相司 京师和近畿的监察系统:司隶校尉 36郡,监郡御史,又称监御史 多元化的监察体制开始开成 汉武帝 时期 划天下为十三部监察区,设刺史为监察官。 制定《六条问事》,适用于全国的地方性监察法规,作为刺史监察州长官与地方豪强势力不法行为的法律依据 董仲舒:尊君抑臣、强干弱枝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 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察史六条》 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 唐宋时期 中央和地方监察体制的形成以及监察法的不断完善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一台三院” 《监察六法》 监察官吏:“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 监察经济: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 监察司法:察大案、要案、冤案 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后来也称巡按使、观察使、按察使等。 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中央派出机构,统称“监司” 监察法律:律、诏、敕、格、式、令、例 详定监司与按察官的职权与违法处置办法; 赋予监司巡历所至“点检”属下公文运行情况有无差失之权,监司出巡前,不得“移文”州、县,以防止地方官吏“必预为备”。 重视司法监察; 推行互察法,等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宋史·职官志》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监司互监法》 《职制令》 《职制敕》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 元朝时期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宪台格例》 《行台条画》 监察思想:“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 沿循宋元旧制,中央置御史台,与中书省(行政)、都督府(军事)地位并重 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六科给事中,以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洪武九年(1376年),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淘汰殿中侍御史,其纠仪的职能统统归至察院,监察御史“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御史台的三院制已出现合一的迹象。 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都察院取代御史台,“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 考察官吏,奏劾官邪,严正司法,剪除豪蠹,肃振纲纪;巡视仓库,查算钱粮,考察隐逸,举荐人才等。 明清时期 明初 洪武年间 巡按御史职权范围 明朝地方监察体制:御史巡按制度 监察权集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宪纲总例》 监察权集中 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 宣统年间 监察思想: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国家纪纲,首重廉吏” 风闻言事:“摭拾风影,挟仇妄讦” 都察院 清代 六科给事中 十五道监察御史 “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纠察内外百司之官邪” “科道” 皇帝 中央各部院的监督 军机处 谕旨给事中不再染指,皇帝脱离“科臣”的牵制 五城察院 宗室御史处 稽察内务府御史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钦定台规》 (二)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特点 作用 垂直分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有法可依 控制约束 (三)中国古代的

文档评论(0)

bsy123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