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講 西方建築概述 一、希臘柱式:高貴的單純與靜穆 二、混凝土、拱圈技術與古羅馬 三、圓頂與宗教建築 四、哥德式教堂 一、希臘柱式:高貴的單純與靜穆 雅典衛城 柱式的運用 (一)衛城 在古代希臘中,幾百個「城邦」的中心地區,都有一塊稱為「衛城」的地方。這是城邦的防衛中心,有著防衛用的城堡;並且是信仰的中心地,建有城邦守護神的神殿。另外,附近還有市民經常聚集的政治性廣場與市場、劇場及其他公共建築物。因此「衛城」可以說是古代城邦的心臟地區。 雅典衛城位於海拔156.2公尺高的小山丘頂部,其周圍以圍牆合圍,東西長280公尺、南北寬130公尺,僅西邊有一斜坡可通達山頂,易守難攻。 雅典衛城( Acropolis of Athen ) 始建於BC1400年的邁錫尼文明時期 重建於伯里克利斯(Pericles,BC443-429)時期 總負責人:菲迪亞斯(Phidias) 雅典衛城的佈局 因地制宜:沒有軸線、不求對稱。 主建築物靠近山頂平台的邊緣,便於從山下遠距離觀賞(四年一次的雅典娜節之繞山與朝拜)。 (二)柱式:古希臘建築特色 除屋架之外,均採用石材建造。 神殿是古希臘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築,其典型型制是圍廊式。 石材的力學特性:抗壓不抗拉 希臘神殿的特色:密柱、短跨。 柱子、額枋和檐部的藝術處理,決定了神殿的外在立面的形式。 柱式:高貴的單純與靜穆 柱礎 希臘柱式 多立克柱式(Doric ):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亞 (Ionic)式 :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科林斯(Corinthian)式 :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帕提農神殿(The Parthenon) 帕提農神殿是獻給雅典娜的廟,聳立在雅典衛城上,近70公尺長,超過30公尺寬,顯得細膩、莊嚴和幽靜。 納什維爾的帕提農 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 二、混凝土、拱圈技術與古羅馬 羅馬人的新建材:混凝土 ※混凝土:火山灰、石灰與礫石(或沙子)混合而成。 ※特色:成型易、施工簡、工時短,大大降低勞力成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石頭:成本高、施工技術高。 拱圈技術:古代革命性的建築技術 拱圈:是指橋、門等建築,其上半部築成弧形的樣式。 功能:大幅減少使用樑柱來支撐屋頂,使建築的有效容量增大,可以戶外活動移致室內進行。室內建築藝術也隨之迅速發展。 拱圈技術與城市 拱圈技術的應用: ※柱拱:凱旋門 ※連續拱:競技場---平地而起的建築 城市擇址的多樣性 ※城市與水源 ※引水道之運用:羅馬城有14條人工引水道 競技場(Colosseum,AD72-82年間 ) 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記載,此競技場建成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隻牲畜。 競技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圓拱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 羅馬引水道(加爾橋) 萬神廟(Pantheon?) BC27年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Marcus Vipsanius Agrippa)所建,為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廟的穹頂 * * 伊瑞克提翁神殿 勝利神殿 東 東 伊瑞克提翁神殿 勝利神殿 柱身 柱頭 雅典娜 以建有女性雕像柱著稱,其他的則為柱頭上有著漩渦狀裝飾的愛奧尼克式柱子 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 看臺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 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區, 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 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 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 看臺用三層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 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競技場可容納5萬人,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