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场心灵启迪之旅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田艳文 寒假里捧起《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在这本书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和感触。李希贵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教育视角向我们诉说了教育的现状。美国课堂教学的种种做法都震撼了作者和我们的心灵。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们一直高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件事。回答了问题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坐下,一件小事却折射着学生的真正地位。课程改革的热潮掀起层层浪花,学生始终畏惧老师,在老师的威严下畏首畏脚。如果学生真的是主人,作为主人,为什么在自己的领土上如此畏惧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而且我们的专家对教育教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常常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很大的场面和架势。似乎要以这个研究去解决教育中所有的问题。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某些细节,那些细节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在美国,有的教授则专门研究如何记住学生的名字。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而且值得为之而付出努力。教授们研究出了“借助座次表”、“标签记忆法”等一系列的办法。调查表明,学生欣赏的是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而不是当作一个群体的人,而这一切都必须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方法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教师的心,对学生付出爱心是最奏效的方法。 这些细致的研究中,渗透着学生的主人地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专家的研究内容,说明孩子的一切都得到了关注。相信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一定是快乐和幸福的。他们的幸福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我们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工具,还是关注人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层给了我们忠告: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在他看来理想的教育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也许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性价值,是教育最理想的效果。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也许无法实现,但从这些美好的教育效果憧憬中,我们的学生的地位在逐渐转变,逐渐转化为具有鲜活生命的独立个体的人。如此种种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要从尊重学生开始。 二、只有说,才能想 “只有想,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戴维先生却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只有说,才能想”。在美国的一所乡村学校,也正践行着这种观念。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让孩子带一份材料回家,请家长问孩子一些问题。如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就带了这样一份材料回家: 1、今天在学校吃到了什么蔬菜?它们有什么营养? 2、今天学校里刚学过了“小鸡的生存条件”,你能将给爸爸妈妈听吗? 3、班上的“数字格子”游戏是怎么回事? 4、本周的“魔术校车”活动你参加了吗?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他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相关知识,从公开行动中产生有价值的想法。公开表达无形中会有一种压力,迫使人们努力去做好某件事,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公开行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尤为重要的,他们的思维将在反复的表达中日渐发展成熟。所以这种一反常态的观念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合理性,值得推崇。 每每在上课时,看到那些不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真是担忧。部分学生只知道听别人回答,自己就是不动脑筋,结果是学习越来越差。因为老师有教学任务,所以也不可能静心等待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此只有举手的同学一次次得到锻炼。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两极分化明显。日常生活中,“只有想好了,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懒惰思想。他们以为“我不想老师也就不叫我了。”现在我要真正地反过来。事实上,当我叫起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时,他们的总结能力的确差了不少,但是我会慢慢培养。今天的课堂上,原来不举手的学生突然活跃了起来,当我叫他们时,已和昨日不一样。进步就是一百分!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学会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也等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则常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