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电影艺术-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论文.docxVIP

李玉电影艺术-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的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 3D 科幻电影《阿凡达》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 势席卷全球,而它也凭借这道视觉盛宴让中国观众体验到 3D 魅力,并在中国赚 取 13.9 亿的票房收入。那么,伴随电影技术的更新发展,紧随其后在中国内地 电影市场上呈现的则是,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的 3D 银幕数量,它从 2007 年的 82 块增长至 2012 年的 8565 块。由此看来,这一欢欣鼓舞的喜人消息背后呈现 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已然在路上,并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奋勇前进的 “中国崛起”;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和亚洲电影市场的快速 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亚洲市场逐年递增的票房份额使得国际电影界对亚洲市 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关注倍增。在 2012 年初,中美双方就解决世界贸易组织电 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增加了中国引进美国片的数量,提高了 美片分账的比例。[2]面对美国分账大片引进数量从 20 部提升至 34 部的局面,在 好莱坞电影以“他者”身份迅速开满中国电影市场之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曾有 过的历史经历和伤痛体验,令中国电影人在主体形构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清醒 的审视观和客观的批判力,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之时,带有一份自觉,一份自省和反思的能力。[4] 因而,鉴于当下“世界走进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双重局面,本文力 图从李玉的电影文本出发,以意识形态理论、后殖民理论、地理学、女性主义理 论、精神分析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把影片中透过镜语展现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时 间、分布在中国广博大地上的地域空间、人物生存的家庭空间、意识形态的话语 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归纳出视觉现代性文本之中,李玉在传达文化身份时采用的 性别叙事策略,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并透析影视文本在后殖民语境、民族 心理焦虑和文化身份构建中形成的多重意义,从而抽丝剥茧,力图参透李玉书写 今日中国影像的价值:这既是李玉作为主体坦诚而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实践路径, 又是中国电影人尊重个体生命,关注中国和思考中国社会现状,对时代、对社会、 对大众的深刻内省与反思观照。 至尾,笔者得出这样的理论研究设想: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民族电影用以表 达导演意图,呈现当下社会的影像方式,并非仅仅运用单一叙事模式就可以传达 出现实中交织状态下的话语纠缠,这使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并面对这些日益严 重的网状问题,不以狭隘而封闭的感性认知予以决然地判定,在复杂的文化冲突 面前,用对话的方式适应并促进东西方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身份,才是恰当的表 达策略。尽管以往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成为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表达 自己思想的基本模式,[5]但是对于社会转型期或者称之为在迈向现代化国家之路 上的中国来讲,追问并表现文化身份在价值创构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成为中国话 语转型期中国电影人或者知识分子深刻而清醒地寻找中国身份面临的机遇式挑 战。面对全球化的世界趋势,应该转变狭隘而僵化的对立观念,用多元性对话的 方式抵达,在中国文化和全球化语境中形成“交流互通”和“多元对话”的实践 方式,用“民族风”的正能量吹散久久矗立于乌托邦理念中海市蜃楼般的幻想图 景,将新世纪的“中国梦”合理而有效地显现为“中国实践”。这是一份弥足珍 贵的见证与记录,见证历史进步中层峦叠嶂的雾中风景。 第一章 影像世界的精神书写 新世纪的钟声奏响了中国人民心中跃动已久的心弦,于是,人们开始迫不及 待地涌上前去,迎接并开启这扇通往现代化国家的世纪大门。“与世界同步”的 标榜使得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期待并幻想成为与世界各国“无差异”存在的主体。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 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沐浴 着改革的春风,中国人民以大踏步和向前看(抑或说向钱看)地喜悦姿态迅速进 入 90 年代,而此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的,因此,它又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 着深刻的关联。[6] 在大众文化当中,以影视(视觉)为媒介的大众文化承载并表 达着电影人对时代、对社会、对个体的镜语观照。1994 年 11 月,由中影集团引 进的第一部与外商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北 京、上海、广州、郑州、重庆、天津等 6 个城市进行放映。面对好莱坞这位进入 中国市场的“他者”,中国电影人应时代所趋,用兼容并包的心态适应时代赐予 的礼物,并用一份电影人应有的自觉和自省书写这个暗流涌动的时代。纵观李玉 涉足电影导演的年代——2000 年,便可以发现,从最初拍摄纪录片给她带来的 启发到担任电影导演的自由表达,在李玉敏感而倔强

文档评论(0)

jianzhongda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