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过一个事件浅谈职业病防治法 赵锋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张海超,男,28岁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村民,,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郑州振东耐磨有限公司打工,做过杂工、破碎工,其间接触到大量粉尘 2007年8月开始咳嗽,当感冒久治未愈 2007年10月份,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病。 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 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根据有关法规,这个诊断使张海超不能作为尘肺病患者得到治疗,也得不到企业的赔付) 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 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 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 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 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2009年7月28日,河南省卫生厅追究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新密市卫生防疫站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郑州市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200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诊断出张海超“尘肺合并感染”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对其立案调查。通报称,郑大一附院在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情况下,进行职业病诊断,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 此举迅即引起网络舆论热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称问责“开胸验肺”无助“制度尊严”,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 2005年初卫生部就透露,全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两亿人。目前我国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噪声和辐射伤害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就达2500万人以上,每年全国的尘肺病患者就有约1万人”。尘肺病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头号职业病杀手,累计发生尘肺病人数,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数的总和。 我国对职业病的防治,主要是这两部法律:《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后者其实是对前者的实施细则,于2002年3月签署“卫生部令”。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申请职业病诊断时,要提供:(一)职业史、既往史;(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五)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得由用人单位出具,这则成为“致命条款” 。一旦用人单位提供残缺不全的无效材料, 职业病受害者便无法使自己的疾病被认定为职业病。 所谓“职业病”,其实是“职业”+“病”,也就是既要诊断鉴定“职业”,又要诊断鉴定“病”。如今这两者都由医疗机构即职业病防治所来做,这本身就很荒唐。看病的机构,你只管诊看疾病本身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证明张海超这样的人得的是不是“尘肺病”就行了。至于他是不是“职业”所导致的该疾病,完全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来认定。而现在的法律,将两者一股脑儿都集中到职业病防治机构,导致他们拥有对一个职工是否得了“职业病”的生杀大权;他们如果从本位利益出发,习惯性地站在企业一边,那么结果就是可想而知了。 第49条: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第50条: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第51条: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第52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等等等等。 面对这样的“法律责任”,一些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必然是“不让本单位‘出现’一个职业病人”。那么,其习惯性思维往往就是:找到捷径,利用“杠杆”原理,花小钱去把职业病诊断机构给搞定。 张海超早已被发现肺部有问题,但检查结果被他打工的工厂扣留。当他有了自觉症状并得到多家医院的检查确认时,他打工的工厂拒不出具必需的检测许可,当他通过上访获得许可后,法定诊疗单位否定了他的病情。按照程序,他染上职业病以后,几乎只有等死一条路可走,而且按照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建议,他应当接受另一种病的治疗。 而在这背后,是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上的漏洞,这漏洞包括职业病检查必须经过企业主的同意,而且检查必须由当地职业病防治所进行,任何其它医疗机构,哪怕再权威的机构也不能作出“合法诊断”。 2009-09-01,国家安监总局第23号令《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其中对除煤矿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意味着“尘肺”的源头将有法可“医”。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