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討論問題】 為何雲南當地的居民與旅遊人士對興建公路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2. 從以上文章指出開發旅遊業對雲南自然環境的影響。 剪報三 北京─故宮 節錄自:〈萬腳踩爛故宮〉,《明報》。2007年9月4日 公元1406至1420年,明代的工匠花了14年時間,建造壯觀雄偉、金碧輝煌的故宮。自明清兩代先後有24位皇帝在這裏居住和統治全國,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此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故宮曾創下一天之內接近12萬遊客的紀錄,超越最高容量達2.3倍之多,為了保護歷史文物,有關方面已在故宮加裝了欄杆等設施,但一些缺德行為屢禁不止。舉例說,故宮內的漢白玉欄杆,除了自然風化,更多是由於遊客從旁走過時用手去撫摸欄杆及石雕群。更甚的是,很多遊人無視有關規定,翻過欄杆、踩踏石雕合影。因此欄杆上精美的雲紋、龍紋等精品的建築亦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損。雖然故宮規定,遊客參觀時必須穿上「文保鞋」,但執行起來卻遇到很多困難。 此外,遊客不顧儀態隨處坐、靠、臥的現象亦非常普遍。有些遊客更坐在門檻上大吃大喝,剩下食物膠袋及殘渣。故宮博物館院長鄭欣淼坦言,單靠有關方面的管理並不能完全可以有效保護故宮文物,還需有賴遊客充分合作。 【討論問題】 試與學生討論你出外旅遊時會否有上述的行為呢?或曾否遇見過有關事情呢? 2. 試討論遊客到訪該類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旅遊景點時應有的行為守則。 3. 試建議有關當局除了使用「加裝欄杆」 及「文保鞋」外,還可以採取甚麼措施令故宮的文物得以有效地保存。 剪報四 雲南─麗江古城 節錄自:〈麗江納西風韻難存〉,《明報》。2007年9月12日 麗江古城建於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的歷史風貌,是一個納西風格的古代城鎮。現在的納西族文化在旅遊業過度的開發下正面對傳承與同化的兩難境況。 自旅遊業興起後,從前1600多戶的納西族原居民開設的店舖和客棧當中,現有70%以上都交給「外來人」經營。而最初原住居民則由3萬多人減至現在的2.5萬人。雲南社會科學院文化人類學家楊福泉指出,「古城在歷史的進程中融合了儒、釋、道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獨特的城市個性和地域特色。但當作為文化主體的人群開始大批外遷之際,就是民族文化轉移、衰敗和沒落之時。」 隨着原住居民的外遷,雲南的文化如納西語言、服飾、節日、禮俗等將迅速地被現代外來文化所同化和淹沒。研究納西族文化的學者說:「麗江古城最大的價值在於一個活着的古城,如今變成完全為旅遊服務。古樸的馬幫被隆隆的汽車代替,商人被遊客代替,茶葉、酥油、馬具、銅器被一些粗製濫造或附庸納西文化的工藝品、食品代替。」 古城裏有一條伴河而築的深巷,近年卻變成了一條酒吧街,夜幕降臨便充斥各種各樣的流行音樂。這種「外來文化」與古城的傳統風格、歷史風貌格格不入,逐步使古城喪失了獨有的文化特色。 幸好當局已開始推行一系列政策保護古城文化,如禁止把古城區內房屋出售給外來人;由政府向私人房主發放古建築維修補助費;優待當地居民起居生活,保護地方民族特色店舖和名人故居;整理、保護、傳承最具特色的東巴文化如音樂、繪畫、文字、舞蹈、信仰與崇奉;保護傳統生活方式、服飾、食品等等。 【討論問題】 1. 試從剪報的內容,描述遊客對麗江當地文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2. 為了達致可持續旅遊發展的目的,就納西族文化在旅遊業過度開發的前提下,政府該如何在傳承與同化兩方面取得平衡? 剪報五 西藏─布達拉宮 節錄自:〈布達拉宮「補鈣」防疏鬆〉,《明報》。2007年9月14日 西藏首府拉薩的布達拉宮,於公元7世紀,因33代藏王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17世紀後,5世達賴喇嘛開始重建,直至1935年才完成如今的建制規模。宮內收藏了大量西藏特有的彩繪唐卡(佛教捲軸畫),還有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明清皇帝的敕書、印璽;各界贈送的禮品和經卷等。 布達拉宮於1994年入選為《世界遺產名錄》,它一直是遊人勝地,去年青藏鐵路開通,西藏接待海內外遊客突破250萬人次。為了減輕布達拉宮人流的壓力,當局對進宮參觀遊客採取「限人數、限批次、限時間」的政策。自去年以來,每天進布達拉宮參觀人數控制在大約2300人。在布達拉宮門口,分批進入宮內,亦限制遊客於宮殿遊覽的時間為1小時。 西藏自治區旅遊局局長表示,為了緩解旺季求多於供的矛盾,當地部門將採取3項措施:1.加強宣傳,爭取遊客10月以後到拉薩遊覽;2.加快布達拉宮腳下雪城、特別是「珍寶館」的建設,吸引和分流旅客;3.推出布達拉宮紀錄片,滿足大家了解西藏歷史文化及布達拉宮的願望。 【討論問題】 除了文章提及有關控制旅客人數方面的措施外,布達拉宮當局還可採取甚麼施? 除以上文章提及的氣候和季節因素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