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原著与电影改编.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谈原著与改编电影的比较时,通常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二者的差别。(活着的改编淡化了小说的悲剧性) 一.背景结构不同 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生存的依靠就是土地通过“土地”把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对土地的细腻感情表达地非常完美。背景放在农村这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仿佛这样更能衬托出小说中人物的悲惨。 电影《活着》福贵则是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城镇,变成了一个以表演皮影戏为生的普通市民。使得皮影戏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开始皮影是福贵的玩物——输光家产之后操起了皮影这一行当——被拉壮丁时,靠表演皮影戏使他远离战争的最前线——靠着这箱皮影,福贵换回了一张全家人的“护身符”一解放军开的参加过革命的证明。——皮影最终也没能保住,在文革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了。——影片结尾,尘封的皮影箱被拿来装外孙馒头的小鸡,福贵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再次被点燃。) 二、叙述方式不同 小说是由“我”一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采用了循环叙事的方式。小说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起笔,归于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终结。而福贵老人的故事本身是也一个完整的回环。这种循环的叙事方式,把整部小说串连了起来,同时在故事里面又有故事的循环,层层循环,增强了文学的艺术欣赏性。(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另一种表达) 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而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被改成仅仅从第三者的角度观看福贵的故事,看这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这样的直奔主题的安排让人觉得突兀,没有了艺术的欣赏性。 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有些人物在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的长篇小说中是必要的.但是在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中。就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三、言语视角不同 小说语言平实、生活化,富于对生命、人性本真最朴素的表达。 电影中语言的政治历史色彩浓重,与布景、声音等配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如“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牛之后就是共产主义了。”等反应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的句子不胜枚举。 四,人物形象的不同 小说中的家珍在读者的眼中是一个瘦弱、娇小,尘满面鬓如霜,被苦难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女人 电影中家珍的形象被改变了,变得强壮。巩俐的白皙的皮肤也丝毫表现不出家珍的苦 五、人物命运不同 1. 小说中,福贵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一个地死去,而最终只剩下他与一头与他一样老的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这种忧虑的气氛中读者感到非常压抑。单留下他仿佛是为了验证人对苦难的承受极限,但老汉并没有就此否定生活。他不是一个命运的反抗者,而是一个命运的承受者,他的存在证明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电影中,最后家珍富贵二喜和小孙子在一起生活了团圆结局,这样更符合人在现实生活中正向思维和心理,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死亡的人数减少了,可能是他想留下一点希望,在经历了种种悲苦之后,福贵、家珍、二喜、馒头还是活着,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有残缺.但是三代同堂的画面多多少少地让观众感到了一丝安慰。) 2. 小说中的有庆是因为输血时被抽空而死的,而他输血是为了就县长的女人。这是把时代较典型的事件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表现,作者批判了官僚主义和特权阶级的丑恶,表现人们的麻木,不看重底层的人的生命,医生无医德无人性的做法。而电影中有庆是被春生用车撞墙塌掉压死了。淡化了原著中更为残酷冷漠的人性展现。 六、立意主题的不同 小说注重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承受力与承受的态度,小说更突出个人坚强的魅力,更关注人性层面。 然而电影注重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不由自主。电影更多地表现了对旧时代的批判,着眼于社会历史层面。但中心都一样是福贵的受难过程和他的人格提升的过程。小说和影片分别通过不同的意象不同程度的诠释了活着的两层含义。 不同的原因: 小说是语言文字的创作,而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艺术,这决定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改。改编归根到底是导演的再创造,是导演在对原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赋予作品新的解释。从客观方面来说,电影与文学作品在形式、解释手法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从主观方面来说,作者与导演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读者和观众更是如此

文档评论(0)

zyg_29301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