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相关感染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现症病人及无症状带虫者。 当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间日疟则在第3~5天之后即有配子体存在。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为按蚊,主要是中华按蚊。 另一个传播途径为输血,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母-婴传播亦可能为途径之一。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高发区婴儿可从母亲获得先天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 间日疟 卵形疟 三日疟 恶性疟 潜伏期 13~15天 13~15天 24~30天 7~12天 临床表现 疟疾的典型发作(间日疟) 前驱期 寒战期:常持续20-60分钟 发热期:常持续2-6小时 出汗期:30分钟-1小时 疟疾患者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可无任何症状,称为间歇期。 临床表现 间日疟的不典型发作可由于 初发病人 不同种的疟原虫混合感染 疟疾后期免疫力增强 复发的临床表现多较轻 不充足的抗疟治疗 临床表现 疟疾的典型发作 三日疟 自然病程较长,常达数月 恶性疟 无复发 卵形疟 病情较轻,治愈率高 临床表现 疟疾的主要体征 脾肿大 70%~80%的病人可见,伴有脾亢 贫血 恶性疟贫血较显著 肝肿大 单纯疱疹 在间日疟及三日疟病人中最常见 临床表现 脑型疟 大部分由恶性疟原虫引起 高热 39~41℃之间 昏迷 80% 抽痉 头痛,呕吐,肌肉酸痛,脑水肿(30%) 体征有颈强直,克氏症阳性,浅反射消失 周围血中易找到疟原虫 临床表现 输血性疟疾 潜伏期短,病程不超过10次发作即停止。 不会复发。 临床表现 疟疾的复发 间日疟及卵形疟病人常有复发。 复发是指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及原虫血症均消失后又出现发作。 初发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者占8%左右,而90%以上的复发见于初发后8~12个月(远期复发)。 并发症 急性血管内溶血 亦称黑尿热,多为恶性疟原虫引起。 G-6-PD缺乏可能是一个因素。 疟原虫感染,抗疟药或其他药物,特别是退热药是诱因。 急性发病,先有疟疾临床症状数天,然后突然高热。尿呈酱油色,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迅速下降,不及时治疗可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其他并发症有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热带巨脾综合症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发热时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 恶性疟白细胞增高。 贫血。 疟原虫检查:用外周血作厚滴片或薄涂片 血清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 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与多种发热性疾病鉴别如伤寒,败血症,钩体病等。 脑型疟须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特别是乙脑。 抗疟治疗 最重要的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消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药物: 氯喹,青蒿素及衍生物 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药物: 磷酸伯氨喹等 疟疾预防和抗复发:乙胺嘧啶 治疗 脑型疟的治疗 一般治疗 脑水肿的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低分子右旋糖酐 镇静剂 病原学治疗 预后 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的预后良好。 恶性疟的凶险型尤其是脑型疟的预后较差。 婴幼儿的预后较差。 预防 预防服药 从低疟区或非疟区进入高疟区的一切外来人员 疟疾暴发区全部居民 疟疾新感染频繁地区的居民 Page ? * 黑热病 Kala-azar 概述 曾被称为“热带脾大”,“内脏利什曼病”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sandfly)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增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病犬以及某些野生动物 传播途径:白蛉叮刺 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3-8个月 长期发热:起病缓慢,典型热型为双峰热(约1/3)。多为不规则热;病程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脾、肝和淋巴结肿大 贫血及营养不良: 病程晚期有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 亦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 特殊临床类型 皮肤黑热病: 主要是结节、丘疹、红斑,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主要是面颊部。病程可长达数年。 淋巴结型黑热病 少见,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多见。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最先白细胞减少 血清球蛋白试验: 白蛋白减少,球蛋白显著升高,A/G倒置 病原学检查:确诊可靠依据 免疫学检查:RK39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长期发热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