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文言虚词复习(课件99张).ppt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六、看句式特点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 (五)用作动词。 沿袭,接连。 因 (一)用作介词 1、依靠,凭借 2、根据,按照 3、趁着,趁机 4、通过,经由。 (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 (三)用作副词,于是,就;因而。 (四)用作名词,原因。 (五)用作动词,沿袭。 因 一、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根据 2、动词,沿袭 3、名词,原因 4、介词,趁着 5、连,于是 6、介词,凭借 7、介词,经由 8、介词,通过,经过 9、介词,因为 10、连词,因为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 1.在,从,到。 用作介词。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2.“在……方面”“从……中”。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3.向,对,对于。 ●于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5.与,跟,同。 ①良曰:“长于臣。”    (《鸿门》)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触龙》) 【于是】1.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同现代汉语。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 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