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低技术建造术探索.docVIP

当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低技术建造术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当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低技术建造术探索   摘要:总结了中国传统低技术建造术的特点并从建国以来以及现代两个时代背景阐述中国传统建造材料及建造术的探索实践,对不同材质运用建筑实例的列举分析总结传统建造材料和低技术建造术现代应用的特征。   关键词:传统建造材料;建造术;建筑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中国传统低技术建造术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一直确立了“五材并举”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对材料的使用无所偏重,基于当时的认识和要求来取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而遵循结构和构造设计的实践原则。中国传统木、生土以及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建造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发展与兴衰,在对材料特性的研究,制作工艺和施工方式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建筑成就。传统低技术建造术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本土化:   从根木上说,建筑技术从十分具体的地方条件发展而来,一定的建筑技术首先满足产生这个技术的地方的需求,而技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而的条件方可加以合理利用。   2)“低”技术:   低技术建造术立足于本地,立足于传统,采用广大劳动人民易于掌握的技术和易于获得的材料,其建造技术往往显得简单、粗糙和实用,以有效消除当地气候的不良影响、满足基本的居住使用环境为主要目标。   3)经济性:   建造成本低,除了建造技术简单,在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可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等方而也有独特之处,并依靠利用建筑自身构造形式、空间组织、材料热工特点来维系室内外的气候平衡以达到低能耗的目的。   4)环保性:   一般建筑物的兴建往往对该地的植被保护、水上流失、山体开采等造成负而影响,而低技术建造术力求在在建造过程中即注意与地方的自然条密切结合,因而较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   二、建国以来中国建筑师在低技术建造术方面的探索   五十年代所做的采用低技术建造术的地域建筑探索   50年代初中国建筑届发生了“民族形式”与“我们要现代建筑”的争辩,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思成先生基于爱国主义的热忱,在中央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影响下,在一个时期内对提倡“民族形式”不遗余力,其基本出发点是对中国本土的建筑艺术发展道路的追求,也是对地域建筑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一些建筑师勇于创新,借鉴民居或者民间小式建筑运用传统低技术建造术创作了一批地域建筑作品。这些作品提炼了丰富的地方建筑语汇以及材料,做法,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建造经济,形象朴实。   陈嘉庚的一系列作品融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具有就地取材,结合环境,经济实用等优点。50年代之处设计建成的福建厦门美式建筑屋顶采用当地民居的屋顶形式,墙身用地方石材和红砖,处理成西洋柱式与拱券的构图模式。建筑选用当时民间的能工巧匠,装饰细节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另一个实例是位于虹口公园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图一),纪念馆运用了灰瓦,粉墙,毛石勒脚等元素,体现了鲁迅的个人性格,设计简洁清雅,具有绍兴乡土民居的风格。   六、七十年代的实践   这一时期中国地域建筑创作进展较少。比较突出的是两广地区的建筑,吸取当地地域建筑中结合地形,气候条件,组织和处理空间的手法,并接受外来影响,产生了新的建筑形式。70年代建筑师尚廊在广西桂林芦笛岩风景区设计了一组风景建筑,尺度小巧,外形轻盈,与周围环境有较好的结合。建筑师采用了南方及广西民居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元素。“50年代-70年代中国的建筑创作环境,既与外界隔绝,又要统一步调;既批判复古主义大屋顶,又反对国际主义方盒子。毫无疑问,中国建筑师在地域性建筑方面的成就,既是特殊条件下的合理选项,又是中国建筑师对世界建筑的独立贡献。”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建筑届开始渴望创新,摆脱以往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多元化成为共同的语言。伴随着文化寻根以及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低技术建造术的中国地域建筑逐渐成为创作研究的热点。   齐康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使用了地方材料,坡屋顶,悬梁垂柱,三段处理。在细部设计方面,发掘了砖雕,石雕,木雕,竹编等传统技艺塑造空间环境。(图二)   葛如亮设计的习习山庄,建筑随形就势,屋面坡度与自然山坡相同;就地取材,以溪涧卵石做墙,毛竹做顶;还把山洞内风引入整个建筑,形成天然空调系统,是结合自然的优秀设计。   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利用天然黄土就地取材,造价低廉,保温节能。80年代以来陕西建筑师在新型窑洞建筑的研究上取得了成果,晋南地区的农村小住宅、延安枣园村庄规划都是成功范例。   “开始触及了真正扎根于本国的风土和生活的乡土建筑的空间与表现精髓,展现了力图从这里找到真正建筑创作路线的姿态。”2   在这三次发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