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学视角下清初学者“意法论”诗学理论和方法.pdfVIP

杜诗学视角下清初学者“意法论”诗学理论和方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 2018 / No. 4/ 杜诗学视角下清初学者“意法论”诗学理论和方法 刘重喜* [摘  要]  “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也是清代诗论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意 法论”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强调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意法论”是在“以意逆志” 的理论背景下、在清初杜诗阐释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古代诗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其 概念命名、产生本源、文本依据以及作为批评方法的实践,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构建中 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意法论;杜诗学;清代诗学;以意逆志 一、 清初学者对“意法论”诗学理论的探赜索隐 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文学批评上,清代都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与之相一致的是,清代也是文学 阐释上“以意逆志”法的总结期。清代学者对“以意逆志”法的总结性,不仅表现在解诗过程中对汉 儒以美刺说诗、魏晋人的得意忘言、唐人的义疏之学以及宋人物象类型和以史证诗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a b 上 ,还表现在对这一“千古解诗鼻祖” 进一步发展上。在杜诗解意过程中产生的“意法论”,便是清 人对“以意逆志”理论和方法的一个重要贡献。 “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之壎,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十二月,卒于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月,字伯吹,一字孟朴,号朴庵,海宁人。邑庠生,“行严正慨直,与人处无 匿情,赴义若不及。博极群书,淡于世味,远近钦其文行,竞延致家塾,俾子弟矜式焉。纂述甚富,手 注《杜律》已刊行”c。另据沈珩《杜律陈注序》:“先生(之壎)嗜古,思锐而功深,是可知矣。同时理 学名家剡中黄梨洲,晦木、甬东万履安,桐乡张考夫诸先生,皆与先生称莫逆交。”与黄宗羲(1610— 1695)、宗炎(1616—1686)兄弟、万泰(1598—1657)、张履祥(1611—1674)多有交往。除注《杜 律》(即《杜工部七言律诗注》,又名《杜律陈注》)外,之壎还著有《朴庵诗集》等。其《杜工部七言律 诗注·注杜律凡例》云: * 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10023。 a张伯伟:《以意逆志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一章,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03页。 b陈醇儒集注:《书巢笺注杜工部七言律诗·则言》云:“子舆 ‘以意逆志’四字,真为千古解诗鼻祖。” 清康熙元年(1662) 刻本。 c 《海昌陈氏家谱》卷六,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110 诗,意与法相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测意。故诗解不合意与法者,虽名公钜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手,沿袭千年,必为辨正。a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44  “意法论”是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体现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与前代学者运用“以 意逆志”法时特别强调读者之“意”的主体性原则不同,清代学者有意识地把“以意逆志”法纳入到文 本的“意”与“法”——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进行探讨。陈訏《跋》之壎此书,谓其长处即在 “能以意逆志”。从之壎注杜《凡例》来看,他认为要达到理解诗“意”(亦即作者之“志”),必须从诗 “法”入手,二者“相为表里”,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不仅不能得作者之意,亦不能得作者之法,并且坚 信这是杜诗解意最为重要的原则。 以“意法”进行“诗解”是陈之壎《杜工部七言诗律注》遵循的主要原则,卷一《题张氏隐居》注 云: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