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5 - - 前 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它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要角色,它的开发整理和合理利用与我们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农用土地质量差,特别是耕地质量更差,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的基本现状,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搞好*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是满足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这次土地开发整理总规模为8179.69公顷。其中耕地整理面积6859.24公顷,居民点整理面积202.22公顷,土地复垦面积802.52公顷,土地开发面积315.71公顷。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国土资发[2002]57号、国土资发[2002]139号、黔国土资发[2002]52号、黔国土资发[2002]88号精神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编制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并将土地开发整理分解落实到各乡(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阶段任务,拟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 这次规划是以全县土地区域为对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开发、整理、复垦区域、项目,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体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导思想。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以《*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以2001年为基础年,2010年为规划年,并展望到2030年。 一、土地开发整理概况 (一)自然条件: *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地区北部,乌江下游,与重庆市交界,近邻湘鄂和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地跨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南北长98.28千米,东西宽53千米。县北部、东部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南部与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相邻,西南部与德江县交界,西北部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总面积249095.16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4%,占全区总面积的13.7%。 *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地貌构成上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县地势西北和东南高,中部较低,由西北和东南向乌江河谷呈倾斜之势。县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温度13—18℃,年均降水量1050—1220毫米,年日照1100—1400小时。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期,光温同步,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县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水资源、水能源丰富。全县土壤共有6个土类、17个亚类、38个土属、80个土种。有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其中以黄壤面积最大、石灰土次之。县内生物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地处乌江下游通航河段腹地,内河航运条件优越,乌江航道和326国道线是主要运输通道,水陆交通方便。 (二)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划分为10个镇、12个乡、辖59个办事处、432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4045个村民组。境内聚居有土家、汉、苗族等15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52.99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5974万人,占89.82%,非农业人口5.393万人,占10.18%,土家族人口28.0849万人,占总人口53%。人口密度为21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47公顷,人均耕地0.1597公顷,森林覆盖率24.72%,*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2002年全县总产值112085万元,其中农村社会经济总产值94815.45万元,占84.6%,农林牧渔总产值75426.48万元,占全县总产业的67.3%,占农业社会经济总产值的79.6%。*是民族自治县和革命老区、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国定贫困县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差,科技文化落后和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至今仍处于贫困地位。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2.5元,人均产粮347.5公斤,分别比全省平均低22.7%和16.3%。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紧迫,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面繁重。 (三)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247095.16公顷,其中:耕地84689.64公顷,占34.0%;园地471.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