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二、地物的测绘方法 2、非比例符号:测量控制点、旗杆、水井、树、塔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点。 测量控制点:测图前已经展绘 其它特殊点:测定定位点,并按相应符号表示 平面交叉冲突时,特殊地物优先表示。 3、半比例符号 境界与界碑:国界、省界、县界等 管线与垣墙:管道、线路、围墙等 沿地物的延伸方向中心或边线测定 三、地物测绘跑尺方法 跑尺方法:对立尺点先后顺序的安排方法 分类跑尺:针对不同类地物分别进行 分区跑尺:按照测区分片,同一片内的按类有顺序立尺 追索式跑尺:沿地物界线依次立尺 兼顾式跑尺:上述方式的综合 跑尺方法各有优缺点,工作时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能使正确绘图又能减小劳动强度。 8.4 地貌的测绘方法 地貌: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 按其起伏的变化程度分为以下四种地形类型: 地势起伏小,地面倾斜角3°在以下,为平坦地 地面高低变化大,倾斜角在3°~ 10 °, 为丘陵地 高低变化悬殊,倾斜角为3 °~25 °,为山地 绝大多数倾斜角超过的25 ° ,为高山地 按其起伏的变化分为: 山地\ 盆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峭壁 一、等高线原理 等高线: 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原理: 用不同高程的水平面与实地相截所得的闭合曲线,其形状代表了地貌各部位的形状。 优点: 简单正确的显示地貌的起伏状态。 能计算图上点的高程。 等高线表示原理 二、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 等高距: 相邻等高线间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选择依据: 基本规定,图的用途, 比例尺大小,测区地形起伏程度等。 基本等高距 二、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 等高线平距(d): 相邻等高线在水平面上投影距离。 关系:平距愈小,等高线愈稠密,地势越陡。反之,平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地势愈缓。等高线平距处处相等,则地面坡度均匀一致。 示坡线: 垂直于等高线用于指示坡度下降方向的短线。 三、 等高线种类 首曲线:按照测图前选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 计曲线: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描绘的等高线。 间曲线:按1/2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 助曲线:按1/4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 注:首曲线与计曲线是地形图中表示地貌必须描绘的曲线,而间曲线、助曲线根据需要来确定是否描绘。 三、 等高线种类 首曲线 计曲线 间曲线 助曲线 四、等高线特性 等高性: 同一等高线上的点的高程都相等. 闭合性: 等高线是一闭合曲线, 在本图幅内不能 闭合,则在相邻图幅内闭合. 非交性: 除陡崖或悬崖,等高线不能相交或合并. 正交性:山脊和山谷处等高线与山谷线和山脊线 正交. 密陡稀缓性:同一幅图内, 等高线越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表示地面坡度越缓. 五、 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典型地貌有: 山地\ 洼地: 山脊\山谷: 鞍部: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 悬崖,峭壁 洼地 山头 山谷 鞍部 陡崖 山脊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山地和洼地的等高线,它们都是一组闭合曲线。 山地的等高线由外圈向内圈高程逐渐增加。 洼地的等高线外圈向内圈高程逐渐减小。 山顶等高线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山脊的等高线均向下坡方向凸出,两侧基本对称。山脊线是山体延伸的最高棱线,也称分水线。 山谷的等高线均凸向高处,两侧也基本对称。山谷线是谷底点的连线,也称集水线。 山 脊 线 山 谷 线 山脊等高线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鞍部等高线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陡崖(峭壁),悬崖陡崖是坡度在 以上的陡峭崖壁 悬崖是上部突出、下部凹进的陡崖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悬崖和冲沟 五、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六、等高线勾绘 1、测定地貌特征点 变坡点,转折点、交点、起点、终点等 2、用铅笔勾画出地性线,如山脊线、山谷线 3、在相邻两个碎部点的连线上,按照平距和高差成比例的关系,内插出两点间各条等高线通过的位置。 3、由于相邻两地形点选在地面坡度变化处,可以认为相邻两个地形点间的坡度是均匀的,因此,在图纸上勾绘等高线时,各等高线的位置可以根据点的高程和图上两点间的平距用比例内插法确定。 六、等高线勾绘 等高线的内差 地性线连接 等高线勾绘 4、将高程相等的相邻点连接成光滑曲线。 六、等高线勾绘 七、各要素配合原则 重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应用案例介绍.pptx
- QHAG-HB-001-2014《汽车产品中禁用、限用物质限值要求》.pdf
- 中水回用自控逻辑说明.pdf
- (清平调词)PPT音频、动画结合实例.ppt
- 三坐标测量管理办法.pdf
- 翱翔足球俱乐部章程.doc
- 销售人员聘用合同.docx
- 古代文化常识总汇上课用.ppt
- 古籍基本知识.pdf
- 用水测量时间教材分析.doc
- 2025年河南省济源市事业单位考试(中小学教师类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重点难点精练试题及答案1套.docx
- 2025年广东省信宜市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小学教师类D类)强化训练题库1套.docx
- 2025年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精选.docx
- 2025年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套.docx
- 2025年辽宁省兴城市事业单位考试(中小学教师类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重点难点精练试题最新.docx
- 四川省简阳市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小学教师类D类)强化训练题库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福建省石狮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中小学教师类)真题完整.docx
-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单招(语文)测试题库汇编.docx
- 2025年吉林省通化市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推荐.docx
- 2025年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