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更新世冰川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国之更新世冰川作用 H·von惠斯曼(1937年) (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 万晔 翻译 包浩生 审校 目 录 一、中国西部及台湾的近代冰川作用与末次冰期 二、华中的更新世冰川作用 三、四川盆地西部的山麓冰川作用 四、问题述要 五、中国的温度 六、中国的降水 七、下扬子地区气候的欠缺 八、中国境内至少有二次冰期的证据 九、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玉木冰川作用与老冰川作用范围的比较 十、附录 十一、参考文献 一、中国西部及台湾的近代冰川作用与末次冰期 近几十年内,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中国更新世和近代冰川作用的论著,但所提供的资料信息比较零散,有些部分已难校正。因此,我意图将关于这个论题公认孰知的资料收集起来,并揭示这些资料如何可以相互联系。现已掌握中国西部高山与台湾地区冰川现象的详尽述著。 H﹒v﹒Handel-Mazzetti在滇北、川西进行详细考察,他的记述与汇图表明在Gonshiga, Lotgeshan,Waha,The﹒Dakeria等均完好地保存着冰斗(Kars),其中有些已被湖泊所占。他对木里西部的观察已被G﹒K﹒Ward证实。W. Credner从大理附近点苍山获得了更详细的资料。所有这些考察地均处在冰川作用区边缘,因而从目前研究来考虑,这比L﹒V﹒Loczy, A﹒Tapel和A﹒Heim深入冰川作用内陆藏东(西康)的考察工作尤为重要。 在陕西,只有秦岭山系至高点太白山显示有晚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痕迹。W﹒limpricht对这里具有美丽湖泊的冰斗作论述,更多的资料包含在G﹒ Fenzel的一篇遗作中。更北的地方,H,Schmit thenner在大五台山(山西)发现了大致相同时期的似冰斗现象。 在台湾北部,T﹒ Kano对沿着玉山山脊上分布的冰斗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对该岛其它部分已知的冰川现象进行了论述。 W﹒Panzer的一篇论文提供了朝鲜半岛南部有关的信息。 根据上述发表的论著,为了表示现代雪线高度与末次冰期最盛时期的雪线相比较,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编成下页表一: 总之,在中国西部和台湾地区,冰川地貌和冰川堆积物是非常接近的,保存完好,这与下面将要研究的地区所发现的情况恰恰相反。 二、华中的更新世冰川作用 在把华中地区河谷地貌归因于冰川侵蚀时,必须非常谨慎。H﹒Schmit thenner指出(我只能支持他的观察所提出的结论):这里的山地与平缓起伏的丘陵高度不超过300m,坡陡脊刃,并突然转折向山麓部位平坦地形过渡。河谷宽大而平 表一(此表因字太小看不清楚可能下面数据录入不准确) 现代 ■更新世 参考文献 树木■ 雪线 冰川末端 雪线 ■■ 云南北部 4350m (玉龙山) 5100m (玉龙山) 4075m (玉龙山) 3000m 3200m (玉龙山) 10.17-20 四川盆地西部边境 3700m 67 贡■山 4100m 5300-5500m 3800m.3600m.3000m 约3560m 约2000m(■) 5.22.23.28.35.48 西藏西北部长江上■ 8000m左右 约5800m 4100m(■) 37 黄河源头马哥■罗山 5200m 4700m(变进期) 57 太白山(秦岭) 3400m 3500m 2900m 11.35.45 大五台山 3000m 53 台湾北部 3350m 24.46 1 )根据Mandel-Mazzetti,Credner假设,丽江玉龙山现代雪线为5400m。 直,具有漏斗状出口及盲谷状半圆形剧场式的末端,或者在穿过山地边缘处留有宽广的峡谷。这些特征在冰川地貌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不能把海拔600米以下地区的地形归因于冰川侵蚀形态。Schmit thenner认为这些特征最充分的理由是由显著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河流侵蚀形成的。以阵雨为主的周期性降水及强烈的风化作用,致使岩石表面裸露部分的坡地上产生更为有效的径流,促使整个水系充满沉积物。尤其是在洪水期间,满载泥沙的网状河流所产生的侧蚀作用使得河谷谷底扩展。与海洋气候地区相比,这里的侵蚀很少是线状的,更多的是面状的(flachenhaft),正因为这种原因就类似于冰川侵蚀作用。 无论如何,在台湾与中国西部高山之间的长江下游地区,李四光辛勤地工作迅速地积累了广泛的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仅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来说,冰碛物不仅分布于最高的山脊,而且延伸到山麓低地。 像许多学者那样,我最初对有关这些叙述持有怀疑。遵循H﹒Schmit thenner的观念,我试图从讨论具有强烈年较差降水的显著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河流侵蚀作用的产物来解释这种地貌。根据这种解释,泥砾层(boulder beds)乃是阵性超载洪流和漫流的堆积物,继而受到化学风化作用改变成冰碛状堆积物。向下冲刷,蠕动与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