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qtz40塔机整机倒塌事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天水QTZ40塔机整机倒塌事故 事故情况 ????2001年12月24日下午2时,天水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东升花园建筑工地塔吊司机启动吊车,在第一次装运土方回转过程中,塔吊突然整体向北倒塌,塔身砸在相距约10米处的秦城区建设路第三小学南教学楼上,塔吊的配重将三层教学楼从顶层至底层贯顶穿透,吊臂砸落在该校校园,造成塔吊司机和正在上课的学生5人死亡,伤91人的特大事故。 事故原因 ????现场调查发现,该机底部埋设于混凝土基础中的塔身基础节有3根主弦杆断裂,并发现不仅有新断痕,而且还有老断痕和补焊痕迹。该塔机的起重机械专业检测单位在进行常规检验时,忽视了对与混凝土基础连接的塔机基础节检查。该机的基础节并非塔机生产厂的原配构件,而是由使用单位擅自加工,其质量和强度不符合要求。在基础节己发生裂缝等危险情况下,使用单位擅自进行补焊,致使裂纹扩展,发生强度破坏,整机倒塌。 2001年12月24日某建筑工地一台QTZ40C型塔式起重机于当日14时许开始回填土方吊装作业,14时25分第二次吊装回填土至卸土点卸载后,空吊盘起升过程中,塔机瞬间向北侧倾翻,塔机根部(固定基础底座)南侧两根主弦杆断裂,平衡重砸在塔机北侧某小学三层教学楼屋顶上,砸穿屋顶及三、二层楼板,落到一楼教室内,塔身倒落到教学楼南侧屋面圈梁上,起重臂翻折至平衡重同一侧摔落至该小学操场空地上,事故造成5人死亡,19人重伤特大型安全事故,针对这起事故,技术调查组进行了现场勘查。 1 现场勘查 (1)事故发生时塔机起升高度31m,起重臂长42.13m截面为三角形,上弦杆为φ76X4.5mm无缝钢管,下弦杆为10#槽钢封板,截面宽0.9m,高0.8m,平衡臂长9.07m,宽0.9m,平衡块重7800kg,工作时幅度为37.42m 起升倍率为1:2。 (2)吊装作业时,塔身回转中心到取土点距离为23.1m ,至卸土点距离为22m,到小学教学楼距离为24.3m,在塔机回转工作区间内无障碍物。 (3)事故发生后,经检查平衡臂上配重固定完好,起重臂与塔身连接销轴完好,起升钢丝绳脱出塔帽顶端滑轮散落在楼顶上,吊钩悬挂在楼顶与墙附近,起升卷筒上钢丝绳未放松,力矩限制器弓板及行程开关完好,因无法试验,力矩限制器和起重量限制器的初始设定值无法确认。塔机固定基础底座南侧两根主弦杆及东北侧一根主弦杆完全断裂,西北侧主弦杆向外侧折弯,其中目测观察西南侧主弦杆断面全部呈现陈旧性裂痕,东南侧主弦杆大部分呈现陈旧性裂痕,局部呈现新断痕,且有颈缩现象,表明受拉断裂。东北侧主弦杆有局部陈旧性断痕,大部分为此次事故的新断痕,且为撕裂痕迹,主弦位置。 (4)经调查这次事故发生时固定基础底座不是原生产厂家所制造,原设计固定基础底座主弦杆为L125×125×12规格的角钢,材质为Q235B。由于塔机首次安装时固定基础底座部分埋入混凝土地基基础内,搬迁工地时固定基础底座无法取出,使用单位将固定基础底座露出地面以上的主弦杆切开后,用类似角钢拼接成新的固定基础底座,并重新埋入新的混凝土基础内,此种方法制作的固定基础底座共重复使用三次。为使勘察结果准确,现场勘测结束时将修改后的固定基础底座取样后送有关检测单位做进一步理化检测分析。 2 理化分析 有关检测单位对固定基础底座四根新焊后的主弦杆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后得出结果。 (1)钢样化学分析结果,1#、2#、3#、4#四根主弦中1#、3#、4#主弦L100×L100X10角钢材质为Q345,其余脚钢为Q235。 (2)检验单位对主弦杆钢样断口进行清理后用20被放大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后得出结果与技术调查现场勘测结果基本吻合,测量结果,图中阴影区为旧断口。 20倍放大镜观察测量结果,1#主弦断口全为旧断口,2#主弦断口仅在L100×L100×10等边脚钢上有28×15mm的区域为新断口,占断口截面积的9%左右,其余为旧断痕,3#脚有局部旧断痕,占断口总面积30%左右,其余为此次事故的新断痕。观察点为的A~L点,其中3#主弦I位置断口形貌为韧窝,是此次事故断裂的新断口,均为经交变荷载下产生的疲劳断裂,断口形貌为贝状纹或由于受到反复拉压而磨擦使断口基本光滑是以前断裂的旧断口。 3 事故原因分析 (1)事故发生前吊装作业起重臂工作幅度为23.1m~22m,当时起吊重量约500kg,吊盘重量为120kg,吊钩组重量为50kg,总计670kg查该塔机起重力矩特性曲线,23m幅度处额定载荷为1910kg,22m幅度处额定载荷为2020kg,实际起吊载荷在允许起吊重量范围之内未超载作业。 (2)该塔机使用单位曾于2001年10月底,用塔机起吊埋在地下的降水井套筒,第一次起吊时拉断索具,更换索具后二次起吊又拉断套筒两侧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