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信原理电子教案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2012年9月 《通信原理》电子教案 授课班级:通信1103班、通信1104班 授课教师: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梁能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3.1.1 信道的定义 通俗地说,信道是指以传输媒介为基础的信号通路; 具体地说,信道是由有线或/和无线电线路提供的信号通路; 抽象地讲,信道是指定的一段频带,它让信号通过,同时又给信号以限制和损害。 常用的传输媒质: (1)架空明线、电缆、光导纤维(光缆)、波导传播; (2)中长波地表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对流层散射、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含卫星中继)、光波视距传播。 信道分类: 无线信道 - 电磁波(含光波); 有线信道 - 电线、光纤。 信道中的干扰: 有源干扰 - 噪声; 无源干扰 - 传输特性不良。 本章重点: 介绍信道传输特性和噪声的特性,及其对于信号传输的影响。 无线信道 无线信道电磁波的频率 - 受天线尺寸限制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对流层:地面上 0 ~ 10 km 平流层:约10 ~ 60 km 电离层:约60 ~ 400 km 电离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反射 散射 大气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散射 吸收 电磁波的分类: 地波 频率 2 MHz 有绕射能力 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 天波 频率:2 ~ 30 MHz 特点:被电离层反射 一次反射距离: 4000 km 寂静区: 视线传播: 频率 30 MHz 距离: 和天线高度有关 (4.1-3) 式中,D – 收发天线间距离(km)。 [例] 若要求D = 50 km,则由式(4.1-3) 增大视线传播距离的其他途径 中继通信: 卫星通信:静止卫星、移动卫星 平流层通信: 散射传播 电离层散射 机理 - 由电离层不均匀性引起 频率 - 30 ~ 60 MHz 距离 - 1000 km以上 对流层散射 机理 - 由对流层不均匀性(湍流)引起 频率 - 100 ~ 4000 MHz 最大距离 600 km 流星流星余迹散射: 流星余迹特点 - 高度80 ~ 120 km,长度15 ~ 40 km 存留时间:小于1秒至几分钟。 频率 - 30 ~ 100 MHz。 距离 - 1000 km以上。 特点 - 低速存储、高速突发、断续传输。 有线信道 明线 对称电缆:由许多对双绞线组成 同轴电缆 光纤 结构 纤芯 包层 按折射率分类 阶跃型 梯度型 按模式分类 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损耗与波长关系 损耗最小点:1.31与1.55 ?m 。 作业: P85习题4-1 。 * 第1章 绪论 通信原理 * 通信原理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通信原理 第3章 信 道 任何一个通信系统,从大的方面均可视为由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三大部分组成。因此,信道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道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总特性。 研究内容: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 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3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4 信道的加性噪声 3.5 信道容量的概念 3.1.2 信道的分类 信道可大体分成:狭义信道和广义信道。 1. 狭义信道 仅指传输媒介,它包括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2. 广义信道 不但包括传输媒介,还可能包括有关的器件 (馈线、天线、调制/解调器、编码/译码器)。通常分成: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调 制 器 发 转 换 器 媒 质 收 转 换 器 解 调 器 编码器 输出 译码器 输出 狭义信道 地 面 对流层 平流层 电离层 10 km 60 km 0 km 频率(GHz) (a) 氧气和水蒸气(浓度7.5 g/m3)的衰减 频率(GHz) (b) 降雨的衰减 衰减 (dB/km) 衰减 (dB/km) 水蒸气 氧气 降雨率 图3-1 大气衰减 传播路径 地 面 图3-2 地波传播 地 面 信号传播路径 图 3-3 天波传播 d d h 接收天线 发射天线 传播途径 D 地面 r r 图3-4 视线传播 图3-5 无线电中继 m 图3-6 对流层散射通信 地球 有效散射区域 图3-7 流星余迹散射通信 流星余迹 图3-8 双绞线 导体 绝缘层 导体 金属编织网 保护层 实心介质 图3-9 同轴线 折射率 n1 n2 折射率 n1 n2 7~10 125 折射率 n1 n2 单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图3-10 光纤结构示意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