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感染的特点;思考?; 抗生素的发现?
1944年Waksman自灰链霉菌培养中分离出可拮抗结核杆菌的链霉素,于1952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1947年发明氯霉素
1947年发现多粘菌素
1948年发现金霉素
1949年发现新霉素?
1950年发现土霉素
。。。;1943年青霉素大规模使用,1945年院内感染的20%金黄色葡球菌对其产生抗性
1947年链霉菌素上市,同年该药耐药菌出现
1952年四环菌素上市,1956年其耐药菌出现
1959年甲氧西林上市,1961年其耐药菌出现;1964年头孢噻吩上市,1966年其耐药菌出现
1967年庆大霉素上市,1970年其耐药菌出现
1981年头孢噻肟上市,1983年其耐药菌出现
1996年,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
2001年利奈唑胺上市,2002年其耐药菌出现
;逐步上升到用20万、100万、400万、以及更高单位才能控制,甚至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特别是二代与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增多并迅速扩散,它对许多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1943年用2万单位青霉素就能够控制的感染
;这些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及泛耐药菌,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生难以对付的“超级细菌”;早在抗生素应用以前有些细菌就具有抗药基因
早在人工合成的抗生素使用之前,细菌就与自然界中的一些天然抗菌成分以及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广泛接触而获得了耐药基因.(如放线菌代谢产物、天然植物、中草药等);细菌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微生物进化的结果
细菌的抗药性也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突变,在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耐药性细菌被筛选出来并优势繁殖;细菌耐药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
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绝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防止滥用抗生素而造成耐药菌的出现及快速传播、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是战胜细菌耐药的重要途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内容:;1.血培养—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血培养;血培养诊断败血症;明确血培养的临床意义;指示预后;败血症;不同部位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当前血培养存在的问题;采血指针;;;皮肤和环境的细菌;皮肤和环境的细菌;血培养次数;血培养次数;;;思考:;
不仅培养厌氧菌
可帮助提高兼性厌氧菌的阳性率
16%链球菌
?17%肠杆菌科细菌
仅厌氧瓶报告阳性;菌血症病原菌种类构成;2.应该采集多少份血培养?;血培养组合的累积敏感性Weinstein et al. Detection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dults: How Many Blood Cultures Are Needed J Clin Microbiol. 2007; 45:3546-3548;3.第一次多瓶血液培养的意义;4.每次采集血培养的间隔时间?;5.应采集多少血液?;6.血液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分配;7.采血时机?;尽快送检;全自动血培养系统;血培养结果报告:三级报告;实验室类型: 美国私立大医院微生物实验室 医院病床数: 800 beds微生物标本量: 600个标本/天血培养标本量: 150 瓶/天血培养标准采样: 3套瓶/24小时 (1个需氧瓶+1个厌氧瓶=1套)阳性结果: 10-30株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天, 2株厌氧菌/月BacT/ALERT 3D 240 7台;实验室类型: 美国大型独立实验室标本来源: 14家中型医院和一些小诊所微生物标本量: 8000个标本/天血培养标本量: 1400 瓶/天阳性结果: 75-100个阳性结果/天BacT/ALERT 3D 240 30台 (5列,每列6台);;;;;中国某三甲医院微生物送检标本分布(3200床位)(40,000标本/年);我院2013年上半年送检情况(600床位):;改善血培养报告质量,关键在实验室;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关键在临床!;疗效与药敏试验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2. 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常规POCT检测项目;POCT (Point-Of-care Testing)概念;获得公认的POCT;临床希望第一时间知道的信息;PCT的临床价值;;降钙素原(PCT)——作为炎性标志物的优势;注意:;1-3-β-D葡聚糖的临床价值;;3.正确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用于病原检测;;中国TB流行病;;;4.如今的微生物室还能为临床提供什么?;我们可以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