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的稳定性分析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因搭拆灵活方便,尺寸不受限制和能满足多次周转使用等优点,在建筑施工模板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未能对支架构造进行合理的设计,现场操作人员随意减少一些扫地杆、剪刀撑等钢管构件,模板支架坍塌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部分与支架失稳与扣件抗滑承载力不足有关,扣件抗滑实质也属稳定性问题(抗滑稳定性),此文对此不作讨论。支架失稳无预兆,无预警,极具突然性,远比钢材强度的破坏危害大,这也是以往容许应力设计法中稳定安全系数高于强度安全系数的原因(安全系数分别为2和1.5)。为保证稳定性满足承载力要求,模板支架构造以下两种构件必不可少:1、纵、横向水平杆(包括扫地杆);2、纵、横向竖向剪刀撑。
以下从受力分析角度就这两种构件的作用予以阐述。
一、纵、横向水平杆(包括扫地杆)
梁板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以下简称支架)是由水平杆和立杆构成的整体空间框架,与一般框架不同的是:水平杆与立杆连接处的扣件节点是介于铰接和刚接之间的“半刚性连接”(一般框架的水平杆件与竖向杆件之间交角不变,连接点为刚接点)。在竖向剪刀撑设置数量不足够多的情况下,受垂直荷载、施工荷载水平分力、风荷载的作用,支架会发生水平位移,应将其作为“有侧移多层框架”进行分析。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的附表D-2(表D-2摘录如下),有侧移多层框架柱的计算系数μ取决于该柱上、下节点各相交杆件的横梁线刚度之和与柱线刚度之和的比值K1和K2。
表D-2有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
K
K1
K
0
0.05
0.1
0.2
0.3
0.4
0.5
1
2
3
4
5
≥10
0
∞
6.02
4.46
3.42
3.01
2.78
2.64
2.33
2.17
2.11
2.08
2.07
2.03
0.05
6.02
4.16
3.47
2.86
2.58
2.42
2.31
2.07
1.94
1.90
1.87
1.86
1.83
0.1
4.46
3.47
3.01
2.56
2.33
2.20
2.11
1.90
1.79
1.75
1.73
1.72
1.70
0.2
3.42
2.86
2.56
2.23
2.05
1.94
1.87
1.70
1.60
1.57
1.55
1.54
1.52
0.3
3.01
2.58
2.33
2.05
1.90
1.80
1.74
1.58
1.49
1.46
1.45
1.44
1.42
0.4
2.78
2.42
2.20
1.94
1.80
1.71
1.65
1.50
1.42
1.39
1.37
1.37
1.35
0.5
2.64
2.31
2.11
1.87
1.74
1.65
1.59
1.45
1.37
1.34
1.32
1.32
1.30
1
2.33
2.07
1.90
1.70
1.58
1.50
1.45
1.32
1.24
1.21
1.20
1.19
1.17
2
2.17
1.94
1.79
1.60
1.49
1.42
1.37
1.24
1.16
1.14
1.12
1.12
1.10
3
2.11
1.90
1.75
1.57
1.46
1.39
1.34
1.21
1.14
1.11
1.10
1.09
1.07
4
2.08
1.87
1.73
1.55
1.45
1.37
1.32
1.20
1.12
1.10
1.08
1.08
1.06
5
2.07
1.86
1.72
1.54
1.44
1.37
1.32
1.19
1.12
1.09
1.08
1.07
1.05
≥10
2.03
1.83
1.70
1.52
1.42
1.35
1.30
1.17
1.10
1.07
1.06
1.05
1.03
K1= K2=
式中:线刚度为杆件刚度EI与杆件几何长度l的比值,即i=EI/l(E为材料弹性模量,I为杆件惯性矩)
iA左、iA右—分别为上节点A左、右横梁的线刚度;
iB左、iB右—分别为下节点B左、右横梁的线刚度;
iA上—节点A之上立杆的线刚度;
iB下—节点B之下立杆的线刚度;
iAB—被验算立杆AB的线刚度。
表D-2中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按下式算得:
[36K1K2-()2]sin+6(K1+K2)·cos=0
此为超越方程,μ的近似代数解为:
μ= (1)
从上表可以看出,K1、K2越大,梁对柱的约束越大,μ值越小,柱的承载力越高,表D-2适用于柱梁节点为“刚接”的框架,对于节点为“半刚性连接”的支架,不能直接套用,因为粱柱节点杆件间夹角的变化,导致梁对柱的约束减小,μ值必然增大。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