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3239-2009伊氏锥虫病诊断技术.pdf

  • 54
  • 0
  • 约1.2万字
  • 约 12页
  • 2019-06-17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期
  •   |  2009-03-09 颁布
  •   |  2009-05-01 实施
  1. 1、本标准文档共12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 2、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4. 4、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查看更多
ICS 11.220 B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239—2009 伊氏锥虫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Trypanosomosis evansi 2009-03-09 发布 2009-05-01 实施 发布 GB/T 23239—2009 刖 本标准的制定参照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编写的 《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 (哺乳动物、 禽鸟与蜜蜂)》 (第五版,2004)。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金林、沈杰 T GB/T 23239—2009 伊氏锥虫病诊断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鲜血片、薄血涂片染色、毛细管集虫、实验动物接种等病原鉴定方法和乳胶凝集试 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试验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伊氏锥虫病的诊断、检疫、流行病学调查。 2临床诊断 依家畜种类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不同 。马 (骡、驴)一般呈急性经过,感染后,体温突然升高到40 C 以上,稽留数日,而后经短时间的间隙,再行发作,体表水肿为常见症状,结膜和第三眼睑常有出血斑。 黄牛、水牛及骆驼等一般呈慢性经过,有不定期的间歇发热 ,食欲不振 ,消瘦,肿脚和耳、尾干枯症状,许 多慢性感染病例无明显病变。 有以上临床症状者,可以怀疑感染,确诊需要实验室检验。 3病原鉴定 3. 1采血样 可从耳静脉或尾静脉采取外周血,从颈静脉或其他大静脉采取深部血液,因伊氏锥虫喜欢寄生于深 部血液,处于低虫血症时,外周血检出率常低于深部血的50%。 3.2新鲜血片检查 在干净载玻片上滴上一小滴鲜血,盖上盖玻片,使血液扩散成为细胞单层 ,再用光学显微镜 (200倍) 观察活动锥虫 。为防止血液在观察时干涸,也可先在载玻片滴血吋加一滴生理盐水或3%柠檬酸三钠 生理盐水。 3.3薄血膜染色检查 将一小滴血放在清洁载玻片一端约20 mm处,按常用方法推成薄血膜,迅速风干,用甲醇固定 2 min,干燥后,再加姬氏染色液(配法参见附录A)染色25 min,倾去染色液 ,自来水冲洗,干燥后用 400倍〜1 000倍显微镜检查。 3.4毛细管集虫检查 3.4. 1材料准备 肝素处理过的毛细管(管内径1.5 nrni,长75 mm的玻璃或无色透明的硬质塑料管,在拟进血的一 端吸入3%肝素钠10 rmn,用烤箱70 €-80 C烤干后备用),显微镜一台,离心机一台,载玻片,盖玻 片,12号以上注射针头(或金属针),塑泥 (橡皮泥)。 3.4.2采集待检血样 从动物耳静脉或尾静脉穿刺获得血液 。先用酒精棉擦净拟采血处皮肤,干后用针头穿刺血管,血流 出吋用毛细管吸入达40 rmn深 (即70卩L血),封闭未沾染血的另一端 (可用塑泥或火焰加热封闭)。 3.4.3集虫 以3 000g离心10 min,待红细胞全部沉积于毛细管下半部,上层为黄色血浆时即可。 3. 4. 4 检查 在毛细管的血浆与红细胞分界线下1 nwi处将管折断 (切断、剪断),将带有少量红细胞的血浆滴于 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使血液扩散成细胞单层 。在350倍〜400倍放大的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锥虫, 如需进一步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认证类型官方认证
认证主体北京标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06773390549L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