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线某隧道施工组织设计.docVIP

新建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线某隧道施工组织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第一节 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线xx隧道进口至xx段施工资料xx隧道设计图纸。 2、国家和铁道部颁发的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规程、验收标准及工程建设相关文件。 3、国家及铁道部发布的有关施工技术安全规则。 4、对本隧道现场实地踏勘调查,从现场采集、调查、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5、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第二节 编制原则 1、施工技术方案编制中严格遵守国家、铁道部施工技术规范、规程、验收标准等,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施工组织中。 2、遵循承包合同条款,响应合同文件要求,确保实现业主要求的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和造价等各方面的工程目标。 3、坚持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指导思想是:施工技术先进、施工方案可行、重信誉守合同、施工组织科学、按期优质安全完成工期、不留后患。 4、重视生态环境,坚持文明施工,注重环保和水土保持,在施工期间及竣工通车后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 5、隧道采用机械配套快速施工技术,无轨运输,开挖先行,仰拱及回填紧跟,拱顶砼确保封填密实,保证结构防排水工程质量,隧道建成后达到洞内干燥、不渗不漏不裂。 6、充分结合我单位隧道工程的丰富的施工经验,使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可行、可靠。 7、施组编制做到施工总体部署和分项工程施工组织相结合、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相结合、特殊工艺和普通工艺相结合,总体上使施组具有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第一节 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xx隧道位于xx省境内,东起xx县xx镇,西至xx县西北1~2km接 xx特大桥,起讫里程为DIK247+275~改DK259+380,全长12105m,是本标段的重点控制工程。根据太中银铁路公司筹备组划界,改DK254+300~改DK259+ 隧道在改DK256+724.95~改DK257+852.98段位于半径为4500m的曲线上,其它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内坡度由改DK254+300分界里程以5.2‰的下坡至改DK256+000,变为10.5‰的下坡至改DK257+950,后变为11‰的下坡至改DK258+950,之后以3‰的下坡至出口。隧道最大埋深175m。出口采用翼墙式洞门。xx隧道道床按无碴轨道设计,路肩至内轨顶面高度为0.901m。 xx隧道为了满足施工总工期的要求,同时考虑防灾救援、安全疏散的需要,以永临结合的观点,设置了四座施工斜井作为辅助坑道,其中3#、4#斜井位于我施工管段内,斜井施工参数见下表: xx隧道施工斜井参数表 斜井 名称 辅助坑道与线路交会里程 斜井长度(m) 井身倾角(°) 平面夹角(°) 运输方式 3号斜井 改DK255+100 397 5.9 90 无轨运输 4号斜井 改DK258+260 897 4.09 90 无轨运输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①地形地貌 隧道所经过地区地形地貌主要为黄土峁、梁状 低山丘陵沟壑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为860~1085m,地形地势起伏较大,“Ⅴ”型冲沟发育而密集,且纵横交错,冲沟内大部分为地表水,局部地段钻孔后可见有由砂岩裂隙水渗出而形成的涓流,冲沟处表层覆盖薄层新黄土,基岩埋深较浅,其他地区埋深相对较深。中心线附近的的基岩除冲沟地段埋深较大,地表是由 Q3和Q2冲风积及坡积黄土而形成的黄土峁、梁延绵不断,黄土峁常成斜坡外凸的圈顶状。地表植被稀疏,主要为农作物,路旁沟边以杂木类为主,局部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大部分都已开辟为耕地。 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地层岩性 隧道通过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l),中更新统洪积层(Q2pl),二叠系中统(p2)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三叠系上统(T3)砂岩、泥岩、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 地质构造 隧道所经过地区地质构造属黄河东岸~xx西坡南北向挠褶带北部,区内构造行迹微弱,主要表现为一些走向南北或近南北的平缓褶曲带构造,区内中部可见一组北东~南西向延伸的平缓褶皱,仅南部较老地层中有褶断构造行迹的显示。测区范围内未发现有大的构造行迹,地层呈舒缓坡状展布,侧向西北,倾角2~3度。调查中通过在切割较深的冲沟内且冲刷很清楚的基岩面上进行布点观察,均未发现有岩层断裂、错位的行迹,地层的完整性、层位的连续性都很好,只在基岩露头上发现有不同方位的比较发育的节理。 地震裂度 隧道经过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③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经过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裂隙水,大部分地区未见地下水,局部冲沟处地下水埋深0.1~1.8m之间,局部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松散岩类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内,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向河流,赋存条件差,补给方式有大气降水

文档评论(0)

139****6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